邢婭婭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小學附屬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300)
2018年11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健全各級學前教育教研機構,充實教研隊伍,落實教研指導責任區制度,加強園本教研、區域教研,及時解決幼兒園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由此可見,教研活動在幼兒園的日常工作中占有更大的比例,教師教研意識的提高更是刻不容緩。
我園是一所異地新建的幼兒園,未搬進新園之前,幼兒園的管理比較松散,教師在教研方面表現得也不太積極,教研工作很難推行下去。搬進新園后,教師的狀態有所調整,在工作上也積極了許多,但是教研工作發展得仍比較緩慢。為了給教師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教研環境,不斷提升其專業水平,我園制訂了一系列激勵制度。
搬進新園后,青年教師不斷增加,在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面臨著新教師的培訓工作。為了促進新教師專業成長,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加強教師間的業務交流,加強教師間的相互學習,提高師資的整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我園定期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徒弟”作為新教師,在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與問題,需要一名有經驗的教師引領其成長,在遇到問題時教給其解決的辦法。
(1)研討環境創設,突破工作難點
創設一個適宜幼兒成長的環境是幼兒園工作的重點,需要教師有靈巧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筆者之前帶過一名青年教師,她在環境布置方面比較欠缺。發現這個情況后,筆者帶著她參與到班級的環境布置中,讓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體會如何創設適宜的環境。從色系的搭配到內容的選擇,筆者會先聽取她的想法,肯定她的思考,但是也會及時指出她的不足之處。這樣,她也能夠經歷思考的過程,減少了重復勞動的次數。
(2)研討常規活動,關注幼兒需要
常規活動是幼兒在園時間進行得最多的活動,從幼兒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能力發展[1]。例如,喝水這個常見環節就隱藏著重要的教育契機。很多新教師會直接將小班貼了幼兒照片的茶杯架拿到中班繼續用,但是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其能力已經有所提升,不能繼續沿用這樣的方式。針對這一細小的問題,筆者和“徒弟”進行了深入的交談,最后,決定將杯架上的照片撕掉,換成幼兒的學號,到大班時再換成幼兒的名字。這樣在幼兒園的三年,幼兒通過喝水這個環節就可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
前面所講到的兩個例子都能夠充分證明,教研在幼兒園是無處不在的。青年教師有了“師傅”的引領,方向更加明確,思路也更加清晰。師徒結對這一活動對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在教研方面都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師父要做好榜樣,徒弟要虛心學習。
每個學期末,我園都會對教師本學期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針對教科研方面,我們也單獨設立了一項進行打分,主要目的是激勵教師不斷進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教科研方面的評價總共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文章發表、所獲榮譽、參與課題等。每一項根據所獲獎項的級別進行打分,對一學期以來的成績進行總結。通過績效,教師也可以了解到自己與其他教師的差距,確定下一階段的目標。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它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及服務質量的精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
將這種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引入幼兒園教研工作的管理中,根據每位教師的特長進行分工,讓他們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能提高其教學效果。比如,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慢慢發現有的教師擅長撰寫文章,有的教師擅長資料整理,有的教師擅長做調查研究。我們在分工伊始就準確掌握了各位成員的長處,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優點,這樣,最后所得到的課題成果將是最優質的。例如,這次的“十三五”課題,整個課題歷時幾年的時間,其間,隨著園內教師的人員流動,課題組的成員也發生著變化。筆者加入課題組后,由于來這所幼兒園的時間不長,大家對筆者擅長的方面還不是很了解,暫時從事資料整理方面的工作。隨著在課題組內的慢慢打磨,筆者也不斷成長著、蛻變著。最終,筆者成了核心組成員,并順利結題。
園領導對全園教師還要有一種服務意識,準確掌握每位教師的現有水平,用多種形式幫助教師提升能力。尤其是教研方面,教師只有多看、多寫、多鉆研,才能夠獲得成績,向更高的臺階邁進。一些青年教師,已經有了一定的一線工作經驗,在組織教學活動方面有了一定的心得,但是對論文撰寫和參與課題還是一竅不通,這時就需要園領導引導教師朝著研究型教師的方向努力。
“細節決定成敗”,一所好的幼兒園,離不開精細的管理;一種好的教研氛圍,更加離不開精細的管理。橫向之間的比較是為了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尋找到教研中薄弱的方面。青年教師只有多加練習,才能夠勝任教研活動的各項工作。教師自身還應具備縱向的自查自糾能力,看看自己在過去的一年中在教科研方面有哪些進步,還有哪些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每一所幼兒園從硬件設施到師資配備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在教研管理方面也需要尋找到適合自己幼兒園的特色管理方式,這樣才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規的教研方式是教師一個人在臺上講,其余的教師在下面聽。這種形式比較單一,教研的氛圍不濃,教師的主動性不強,效果也不明顯。我園在保留常規教研方式的基礎上增設了線上研討方式,采用這種方式后,效果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線上教研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在常規的教研模式下,大家必須集中在同一個空間中,都比較拘束。但是,線上教研就打破了這種空間的束縛,大家可以選擇比較舒適的環境,只要是相對安靜的環境,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教研。
現場聆聽講座時,為了能夠將聽到的好的內容及時地記錄下來,教師往往都在奮筆疾書、埋頭苦寫,沒有時間去細細品味專家所表達的意思。轉成線上教學后,遇到沒聽懂的地方教師可以退回去反復聆聽,直到聽懂為止。這樣,教師就有充分的時間去進行思考與整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研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進行線上交流,從而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現場教研中,教師有時候礙于面子,不好意思當面提出疑問,而有了網絡這個媒介,大家能夠大膽提出疑問,共同討論以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印象。
“現代化管理”能夠使教師各司其職,認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從而使整個活動的目標更加清晰、細節更加完美、過程更加規范。在這種管理模式下,教師每時每刻都在研討的氛圍中。在常規活動中“研”,在教學活動中“研”,在游戲活動中“研”,有了這樣一種“研”的氛圍,一定能夠調動教師的參與積極性,提升教研活動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