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海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福建莆田 35110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弘揚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可以滲透文化的精練要素及文化孕育出來的許多藝術表達形態,結合不同的教學手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的藝術涵養進行培養。
在滲透傳統文化方面,美術課有其他學科沒有的優勢。美術的特征是藝術形象,它不是通過理論的說教與灌輸,而是通過具體的、有情趣的、生動的形象反映出來的。要想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術教學中,教師就必須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
美術是文化的衍生物,二者密不可分。在傳統文化發展中,人們通過對生活中的感悟進行美術創作,從而創作出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是傳統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具象體現,凝聚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繪畫、手工等美術技巧上都有特殊的藝術內涵。教師可以通過教授給學生藝術技能,使學生了解到藝術的發展歷程,從而提升學生對傳統藝術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民間玩具”一課中,教師首先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講解、展示民間玩具及傳統圖案樣式的寓意,讓學生體驗民間藝術活潑生動的特性;其次通過豐富的圖片、實物和視頻,讓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上感知、感受中國民間藝術的載體,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讓學生在民間玩具和現代玩具的對比中發現傳統藝術的美;最后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說一說”教學環節,讓學生感受民間玩具中中國傳統藝術的智慧,在借助其他材料創作傳統民間玩具的同時,感受傳統工藝的巧妙與趣味,進而使學生在研習與傳承中培養熱愛祖國民間藝術的情感。在中國畫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畫工具、學習中國畫技法,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1]。
教師可以在小學美術中引入書畫欣賞,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傳統文化。美術活動和美術作品的視覺化與直觀性,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美術教育可以讓抽象的文字融于形象化的畫面之中,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術教育中,能使傳統文化變得更加受青睞,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歷朝歷代都有豐富的藝術作品保存下來,其中繪畫作品最能體現出當時的藝術審美和流行技法。通過分析和鑒賞繪畫作品,學生可以對當時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元朝時期的《富春山居圖》、明朝時期的《漢宮春曉圖》等藝術精品時,先以視頻欣賞引導學生從美術作品中發現名作的表現手法、內容及年代,再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帶領學生走進藝術名作的世界,與藝術創作者共情,使學生感受到他們在創作時的心路歷程,最后通過組織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體會,讓學生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觀賞作品,理解它的珍貴與價值。
這些美術作品就是傳統文化留存至今的精華,是祖國珍貴的美術珍寶,展現了古代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智慧。所以在美術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隨時抓住機會帶領學生進行優秀畫作欣賞,讓學生用積累的美術知識去解讀歷代名畫中的深意,了解不同朝代的藝術風格,培養獨立的藝術感觀,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懷,進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使其樹立起崇高的道德情操[2]。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在美術課堂中加入多媒體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美術的魅力。每個國家都有體現自身民族特色的傳統美術,且許多傳統藝術作品是國家的珍稀文物,學生很難有機會見到。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優秀藝術作品以圖片、視頻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出來,既能開闊學生眼界,又能拓展藝術學習領域。
例如,在課上,教師創設“參觀遠程博物館”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欣賞《洛神賦圖》《步輦圖》等傳世名畫,以及三星堆青銅器、古代瓷器、敦煌莫高窟壁畫等藝術品。學生徜徉在藝術精品中尋找藝術的“造型美、色彩美、節奏美、細節美、寓意美……”,帶著問題游覽并收集藝術作品中美的元素。在感受與發現中,學生不但能感悟到中國藝術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能激發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要想挖掘經典傳統文化作品中的教育資源,教師需要認真地鉆研教材,多元化地利用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圖片投影、視頻觀賞、遠程畫展、VR 互動等創新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教室里也能身臨其境地近距離感受到我國傳統藝術的魅力。藝術是一個大的范圍,音樂、美術都包含在其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其他學科一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在美術講解過程中融入符合主題的背景音樂,營造適合學習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刺激學生的感官協同合作,使其感受到美術的獨特魅力[3]。
藝術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充斥著藝術的元素。讓學生在藝術課堂中感受傳統藝術,就是要將生活與美術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例如,在講授小學美術“詩情畫意”時,教師融合秋日研學時的所觀所感,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古詩文,同時將生活中見到的情景與傳統文學藝術相結合,用繪畫的藝術手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民族文化遺產的情感,使其從中得到美的啟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思維認識尚不成熟,他們處于文化經驗積累的習慣養成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培養他們的美術素養,提升其文化內涵非常重要。
美術的教學不僅限于課堂,教師可以結合理論與實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歷史遺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文化的沖擊,被有年代感的物質文化遺產震懾,在其中找尋藝術元素,感悟傳統文化的內涵。教師也可以帶領小學生到自然環境中,去戶外觀察農田、河流和傳統建筑,讓學生感受人與自然,了解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并從中獲得藝術創作靈感。在進行實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所見所聞進行創作,讓學生在訓練發散思維的同時,不斷發現生活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美術元素,進而提升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傳統文化對小學的美術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程度、美術品位和文化素養。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美術中,不僅有利于美術教育的多元化,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感受傳統文化,能對美術創作產生深刻的影響,同時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