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錄峰 遼寧師范大學后勤服務產業集團
探析高校后勤物采配送成本管控模式的意義在于,以成本管控倒逼后勤物采質量的提升,也同時規制在物采過程中所存在的行為失范現象。就“配送成本”的構成而言,需要從配送活動的內容入手分模塊進行認識。配送可以分為組配和輸送兩個活動模塊,在組配中又會發生物資揀選、物資分撥等事項,在輸送中則呈現出末端、支線的特征。在高校后勤物采中,配送活動的起點與終點可以界定為,定點批發網點(起點)——高校后勤物資存儲點(終點)。在探析配送成本管控模式時,還需進一步從生產配送環節來展開問題討論,所以本文將配送的終點前向延伸至“生產消費端”,如處于高校食堂中的后廚。本文將基于供應鏈系統探析配送成本管控問題,所以遵循著整體成本最優的管控原則。
楊慧(2020)詳細討論了食用菌產品的運輸、倉儲和配送等物流成本的管控問題,給出了食用菌產品的銷售優化的若干策略。雷佳(2018)通過分析農村電商企業物流成本管控文獻綜述,介紹了農村電商企業物流成本的相關理論研究,綜合分析了其企業的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配送成本高,倉儲管理不合理,會計核算范圍不完善,缺乏專業人才。研究認為,應通過樹立現代物流理念,改進物流成本會計核算制度,合理制定配送策略,制定企業的庫存規劃,提高企業員工素質方面探討降低農村電商企業物流成本,推動農村電商企業科學高效運營。于海燕,戴軍,高金龍(2017)認為,可通過云會計的軟件服務、硬件服務、平臺服務、設施服務以及數據服務模式,在精益預算、關系維護、銷售渠道與倉儲配送等環節,變被動的傳統成本管控為主動的事前、事中與事后的全面大數據成本管控,提升了財務資源投入產出價值。王濤(2019)認為,連鎖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大規模采購、低成本配送、優化運輸及集中進貨。這一采購模式使企業獲得了低物流成本、批量優惠及低采購成本,使企業具有商品價格優勢。魏蘭,孫雪芹,吳娛(2015)介紹了智能感知與標識技術、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倉儲與配送的管控一體化技術、倉儲與配送的物品跟蹤與追溯技術、配送中心作業在線監控和智能化管理技術。這些技術具備儲存、管理、盤點、包裝、信息處理等功能,實現了倉儲和配送等環節的在線監控,可有效控制并跟蹤倉庫業務,提升配送中心管控和可追溯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從以上研究觀點中可知,在涉及配送成本或物流成本管控的探析中,諸多研究者仍習慣于從會計成本核算入手,試圖以事后管控來解決相關問題。有研究者從系統視角對物流成本管控提出了解決方案,但隨著專用性資產的引入勢必會增大組織的固定資產投資量,這又會對物流成本管控產生壓力。為了規避當前在相關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文試圖從供應鏈系統入手,在追求配送成本管控整體最優目標的基礎上,以高校食堂食材配送為例展開主題探討。
結合筆者的工作體會,高校后勤物采配送成本管控主要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
配送屬于末端支線物流,多頻率、多品種的物資輸送成為了配送活動的特點。然而,超出正常值的高頻配送則將顯著增大配送成本。主要增大的配送成本為:物資組配過程中的人工成本、以包裝物和耗材為代表的可變成本,以及增大驅動配送車輛的能耗。導致物采頻次失當的原因主要為:1.高校后勤部門未能對食材采購工作給予精細化管理,導致補貨頻率過高而增大配送成本。2.在物采過程中運力選擇不當,而導致的物采頻率失當。3.在社會分工系統中,高校后勤開展第二方物流活動,導致物采頻次失當。在以上三個原因中,需重點對第一和第三個原因的形成根源進行探析。
由于本文聚焦高校后勤部門對食材的采購活動,這就規定了本文物資的理化特性。由此,因物采倉儲失當也將面臨挑戰。物采倉儲失當主要增大的配送成本為:1.因對物資倉儲管理所投入的資源配置不當,而降低了物資倉儲中的“產出/投入”比,這就間接增大了組配環節的成本。2.受到食材理化特性的影響,部分食材在倉儲環節變質而形成貨損,這又增大了組配環節的成本。導致物采倉儲失當的原因主要為:1.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缺少對食材進行物采倉儲的制度機制,而是習慣于借助經驗開展物采倉儲管理,這勢必會減低高校倉儲資源的配置績效。2.與高校倉儲資源的配置問題相聯系,因未能結合食材的活性指數實施差異化的物采計劃,導致了食材貨損比率超標。
高校后勤物采工作根植于高校教學運行工作的需要,所以物采計劃需根據高校整體的人才培養方案有序制訂。然而,因物采計劃失當將增大配送成本,其主要反映在:1.因物采計劃失當,可能造成倉儲食材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進而增大后勤部門的補貨量和補貨頻次,最終增大配送成本。2.因物采計劃失當,可能造成倉儲食材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從而增大食材的貨損量,最終增大配送成本。
根據以上所述,高校后勤物采配送成本管控模式構建如下:
商流決定物流、物流支撐商流,這里的“商流”可以理解為:師生群體對食堂菜品的選擇而形成的商流形態。為了更好服務于高校的教學運行,后勤部門應對物采工作實施精細化管理。具體的模式為:1.后勤部門應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尋找到教學運行周期內食材需求量的變動曲線,并根據變動曲線制訂下一階段的物采計劃。2.為了支撐大數據分析技術,高校后勤部門應在物采和菜品供應等環節加強信息化建設,通過深挖數據庫資源來為配送成本管控提供系統性保障。3.高校后勤部門的管理者應追求整體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即將后勤部門的物采效益與服務高校師生的社會效益相結合,在配送成本管控中實施彈性與剛性相兼容的策略。
配送活動所內在的多頻率、多品種、小批量的組配和輸送特征,對于管控配送成本產生了顯著的壓力。為此,應合理選擇外包配送系統的服務。具體的模式為:1.高校后勤部門應對物采內容進行分類,可將那些突出規模效益的配送活動外包給第三方配送組織。如,目前許多城市都成立了“城鄉配送小微企業”,高校后勤部門則可以與該企業合作,由該企業為食堂提供食材配送的外包服務。2.為了使外包服務能夠匹配高校教學的運行規律,高校后勤部門應與外包配送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使外包方在服務中獲得學習效應。再者,還需與外包配送企業一共構建信息化平臺,實現從下單開始到配送上門的一站式服務目標。
商流決定物流,所以高校后勤部門應基于教學運行安排制訂物采計劃,以摸清楚本學期的商流特點。具體的模式為:1.在高校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下,后勤部門應在教務部門、招生就業部門、各教學院系的輔助下,從整體上把握本學期的在校生人數。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按上、中、下三旬滾動制訂物采計劃。2.后勤部門應將旬物采計劃提前告知外包配送企業,并在自有倉儲系統中儲備過渡期的食材,從而最大化降低生產配送環節中的組配成本。3.在配送成本管控中,提高員工的單位工效能夠間接降低配送成本。為此,后勤部門應在物采計劃的指導下,根據崗位需求配置食堂后勤保障類的員工數。
在配送成本管控中需要重視物資的活性指數,所謂“活性指數”可理解為,物資存在于倉儲環節中的時間,活性指數大小與儲存時間長短成正相關關系。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食材的活性指數具有季節周期性特點,所以需要根據經驗和大數據分析來給予確定。引入活性指數開展分配組配是指,將活性指數高的食材直接送達到食堂后廚,進而在發揮配送“門到門”優勢的同時,降低后勤部門在物資倉儲中的組配成本。后勤部門應周期性的認識不同食材的活性指數,應分季節、節氣動態調整各食材的活性指數以指導組配管理。
在對配送成本實施管控時,應遵循多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對此上文已經提出。調研發現,目前諸多高校中的食堂經營問題備受詬病,對此在食材配送成本管控中需關注社會效益目標,以增大配送的外部性為價值取向,使后勤物采工作更好地滿足高校教學運行的需要。
商流決定物流、物流支撐商流,這里的“商流”可以理解為:師生群體對食堂菜品的選擇而形成的商流形態。為了更好服務于高校的教學運行,后勤部門應對物采工作實施精細化管理。配送活動所內在的多頻率、多品種、小批量的組配和輸送特征,對于管控配送成本產生了顯著的壓力。為此,應合理選擇外包配送系統的服務。商流決定物流,所以高校后勤部門應基于教學運行安排制訂物采計劃,以摸清楚本學期的商流特點。在配送成本管控中需要重視物資的活性指數,食材的活性指數具有季節周期性特點,所以需要根據經驗和大數據分析來給予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