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蓉
(福建省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400)
2019年,我國開始全面推行部編版教材,其中,小學語文作文教材最大的變化是編排了專門的習作單元。習作單元中除了精讀課文,還安排了兩篇習作例文。例文在典型的地方加以批注,以啟發學生從例文中進一步感悟、積累經驗,并在習作中呈現單元的學習成果。由此可見,習作例文起著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雖然教材中所選的很多課文文質兼美,但對部分學生來說進行模仿借鑒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上根據寫作內容及班級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選擇一些優秀的范文,以此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共鳴,就可以有效緩解學生寫作的畏難情緒。
在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的寫作指導課,就是先挑一篇范文從頭到尾讀一遍,再把范文后面的總評讀完,最后讓學生動筆寫作。在這樣的習作指導過程中,學生對習作范文中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基本沒有理解,自然談不上借鑒運用。筆者在挑選習作范文時,盡量做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點,并在使用范文的過程中滲透寫作方法,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要有所思考[1]。比如,筆者經常會問學生:“你覺得這個語段寫了什么內容?你認為寫得怎么樣?好在哪里?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學生在課前接受到任務,聽起課來會更加專注,也會進行積極的思考。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指導課為例,本次習作訓練的要素是圍繞中心意思寫。筆者選了一篇題目為“我真后悔”的習作范文,文章主要講述冬天早晨的課間操時間,一個孩子想偷懶向教師請假,謊稱自己肚子疼以騙過教師,結果卻非常后悔的事情。范文所描寫的故事仿佛發生在自己身邊,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他們邊聽邊點評:這個開頭抓住了環境進行描寫,為下文的描寫巧妙地做了鋪墊;這個語段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讓人覺得非常真實可信……在學生的點評中,筆者發現他們不是單純地記住這個事件,更重要的是從范文中悟到了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環境描寫的作用及文章的結構處理等寫作方法與技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其中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取材。學生寫作文,最愁的就是“無米可炊”。因此,筆者在引導學生取材時,盡量引導他們由范文延伸到身邊的生活進行選材。
以半命題作文“______讓生活更美好”為例,筆者搜集了幾篇從不同角度寫的范文題目供學生參考,如“閱讀讓生活更美好”“誠信讓生活更美好”“旅行讓生活更美好”,再引導學生由這些題目展開聯想: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或是某種愛好,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呢?有的學生想到了自己的愛好,如音樂、運動、養花、集郵等;有的學生想到了友誼、微笑、親情、善良等;有的學生想到了科技、夢想等。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筆者現場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打開了思路。再如,對于寫人的習作,筆者出示了“愛看書的爸爸”“愛跳廣場舞的奶奶”這兩個范文題目,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家人或其他人。學生馬上想到了“愛做飯的媽媽”“電視迷爺爺”“我眼中的怪叔叔”等。這些題材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得學生表達的欲望被點燃了。
《課程標準》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注意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然而,多數學生平時的觀察都不是有意識的,因此寫作時無從下筆,更談不上切身體驗。因此,在平時的范文中,筆者有意搜集了一些適合在教室里開展活動的項目,讓學生在習作前先做做游戲,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親身體驗,從而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有利條件。
比如,在指導學生寫活動場面時,筆者就會組織學生先做“畫鼻子、拔書、猜字謎、成語接龍、正話反說”等游戲,并布置相應的任務。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邊玩邊說,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個個興致盎然、意猶未盡,表達的欲望被點燃了。有了真實的切身體驗,學生習作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逐漸養成了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豐富了自己的見聞,從中積累了習作素材。
學生選擇好寫作素材,接下來考驗的就是他們的書面語言運用能力了。此時,優秀的范文就能繼續發揮引導和示范的作用。
仍以范文“我真后悔”為例,文中的“我”裝病瞞過教師,在接下來的語文課上,忘了自己“生病”,忍不住舉手響亮發言,還得到了教師的表揚。讀到這里,筆者故意停了下來:“同學們,你覺得作文接下來會怎么寫呢?”有了前面部分的鋪墊,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聽到老師的表揚,我更后悔啦!心里不停地自責……”有的學生說:“完了,畢竟是裝病,等下會不會露餡呢?”還有的學生說:“還是向老師坦白吧,知錯就改嗎!”聽到學生的發言,筆者知道他們已經能模仿作文前面的部分,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動來展開想象了。此時,筆者趁熱打鐵:“同學們,如果接下來由你接著把作文寫完,你行嗎?”學生響亮地回答:“沒問題!”
除了續寫,讓學生在仿寫中學會遷移運用也是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我真后悔”的范文中,學生已經發現:適當的環境描寫能烘托人物的心情,有時還能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筆者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今天上午,老師分發了語文期中考試的試卷,我考砸了。一路上,我哭喪著臉?,F在,請你運用范文中學到的方法,抓住環境描寫來烘托你此時的心情。”有學生寫道:“天空不再湛藍,不知從哪里飄來一片烏云,壓得我喘不過氣來。耳邊的小鳥在聒噪,是在嘲笑我嗎?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駛來的汽車朝我猛按喇叭,‘煩煩煩’!空氣中似乎彌漫著刺鼻的氣味,不好!我家的‘混合雙打模式’即將開啟了!”在續寫、仿寫的訓練中,學生借助習作范文這個模板,漸漸提升了語言的運用、表達能力。
《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批改習作的過程中,筆者對學生習作中的優缺點、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了分析。另外,筆者還挑選了比較優秀的學生作文當范文。講評課上,師生一起點評、交流、互動。學生在互動中思考、在思考中自改互改,習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比如,在描寫拔河的活動場面時,一部分學生只是把活動的過程記錄下來,讀起來就像記流水賬,至于他們的動作、語言、神態,觀看的學生的表現,班級里的氣氛等基本沒有描寫。因此,筆者挑選了幾篇寫得比較好的作文讓學生賞評。學生說道:有的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有的抓住了觀看的同學的動作、神態來寫。讀了這些生動的作文,學生的記憶很快被喚醒,仿佛又回到了活動時的熱烈場景中。有了同學的優秀范文當鏡子,學生從中受到鼓勵和鞭策,修改習作的欲望被激發,他們很快發現了自己習作中的不足之處,并進行互改和自改,取長補短,在相互了解和合作中,提高了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盤活習作范文資源,讓習作范文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從而有效破解寫作難題。教師在范文的使用過程中,滲透寫作知識的講解與指導,有效解決了學生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寫作難度,使習作范文真正成為指導學生寫作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