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君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鎮人民政府
我國農村的城市普及率雖然在逐日上漲,但是部分地區的條件還較為落后,而這些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往往是依靠農業。我國農村由于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以及人文歷史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差異巨大,基礎設施的構建不均衡,偏遠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十分緩慢,獲得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農業信息化普及十分不均衡。因此,部分地區的農業發展缺乏科學的指導,與城市化發展的差距較大,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難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市場受到資源約束與市場限制的雙重挑戰,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第一生產要素。只有進一步的提升信息化建設,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證農民的思想與現代化社會的不脫節,從而使農民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節奏,使農產品的結構生產趨于合理化,找對銷路,從而增加產品質量。
首先,農業的發展是一個緩慢且漫長的過程,其中經歷過長時間的沉淀,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辭舊迎新,并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樣是組成農村建設的關鍵要素。信息化建設在農業中的發展與現代農業緊密相連,二者互利共存,共同決定了農業信息化的長期性特征。另外,居于農業不斷發展、擴大、改革的基本路線,決定了其長期性和動態性并存的特征。在我國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之下,農業發展也在不斷的吸收新的內容,因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業發展在引入信息化的過程中一直是不斷變化的。
與其他行業的發展相對比,農業的發展較為復雜。農業作為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其涵蓋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生物學、理學、工學等等。站在農業生產的角度上,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差異巨大,不同地區間的農業生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我國不同地域生產之間的品種差異、規模差異等,并且將影響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從農村發展的角度上,我國的農村發展背景決定著我國的農業建設采取地方式推進模式效果最好。
另外,高效性是農業信息化的另一明顯特征。農業信息化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信息采集的速度與效率,從而能夠減少資金、人力的浪費,做到有效的降低資金投入,增加農業經濟收益,從而完善農產品的生產結構,進一步引導農產品的過渡發展。
1.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結構調整具有導向作用
農村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地域,但是我國部分農村交通閉塞,農民難以掌握市場信息,對于農產品的加工、出售也一知半解,造成農村基地的農產品堆積、賣不出去,而城市等地區的農產品供應不均衡的惡性循環。但是,信息化在農業結構中的普及,能夠全方位的幫助農民了解農業的發展機理,從而做到選擇合適自身發展的產品生產方式,從而完善農業發展結構,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效率。
2.農業信息化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
在現代化的農業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一定的技術、設備基礎,因此,管理技術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要素。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增加農產品、蔬菜、水果等生產質量與規模,從而更加科學的調整產業結構與生產技術,為后期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現代農業的一大特征就是農業信息化,與傳統農業相比較,現代農業的技術更加先進,機械化程度普及率明顯提升。現代農業在積極引入農業信息化的過程當中,與傳統農業進行了完美的融合。資源配置優化率明顯提升,農業信息化的提升極大程度的保障了農產品種植、生產、銷售、后期宣傳的全過程,將各個環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更有助于農業發展鏈的擴展。并且,資源配置的優化全面的降低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缺陷,將更加有利于農業經濟在市場立足的提升。
市場化的接軌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源源不斷注入的活力要素,并且需要結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節奏,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具體來講,信息化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可以拓展農產品的生產范圍,利用網絡互聯網的范圍優勢,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出售全過程,從而產生廣告效應。此外,信息化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拓展農產品生產鏈條,從而為農業發展吸引更多的資源,從而為農業發展吸收更大的市場空間,進而有效的促進農業經濟提升。
在網絡信息化全面發展的大背景之下,農業信息化在傳統農業體系中的構建,能夠建立起更加全面的農業經濟服務體系,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構建的推動意義同樣不可小覷。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可以幫助農業生產者更加全面、實時的了解農業生產市場,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立足。此外,現代化生產可以引導農業從事者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從而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科學、完善的科學依據,幫助政府更加精準的掌握農業發展趨勢。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使農業生產者實時了解農業生產狀況,上級部門也可以及時的進行政策調整,從而為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提供更加精準的政策支持,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扶持力度,保障了農業的發展基礎,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的經濟提升。
在經濟全球化與網絡互聯網急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信息、技術、資源的發展對于農業的市場立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推動農業生產的強大動力。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相關部門預測,農產品生產中需要的物質資源會逐漸減少,未來將采取更多機械化的手段在農業生產中,信息化占據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因此,農業信息化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動力,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農產品的市場規范。一項先進的農產品生產技術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一條準確的農產品市場信息,能夠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生產銷量,從而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收益。
1.改變農業信息利用方式
農產品資源開發要以滿足農業產品驅動為基本原則,在農業信息化資源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大眾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轉變傳統的農業資源供應方式,建設成為一體化的農產品加工出售產業鏈,真正做到公開、透明,讓大眾了解到農產品的加工,出售,增加農業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2.建立統一的農業信息管理標準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的管控由不同部門進行,為了能夠做到統一管理,這對工作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達到農業信息建設目的,要結合農業發展的市場要求,建立起更加統一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標準,對農業生產的工作行為進行改善,加強工作過程中各項指標的控制,增加后期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
3.提高對農業資源信息庫建設的重視程度
在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會產生海量的數據,而如何對這些浩如煙海的數據進行統一管理,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就是首要工作環節,同樣也是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前提所在。我國雖然已經建設大批農業資源數據信息庫,但是管理力度不盡如人意,數據利用效率極低,難以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因此建立起一套全方位的農業資源信息庫,加強對數據庫的監管及維護,切實際的保證數據庫的知識安全和信息保存,對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至關重要。
1.重視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
信息基礎建設以網絡發展為核心,農業信息服務開展以資源共享為基礎。在全國各地開展區域網絡的構建,國家也要增加相應的資金投入,做到全方面的優化農業信息化建設。另外,計算機網絡與農村廣播之間可以進行有機連接,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普及,增加資源共享速度與精確度,做到全方面覆蓋,促進農業信息發展與國家政策之間的有效連接。
2.創建信息服務平臺
針對于農業發展的特點,監管部門首先要將重點放在農業網站的建設上。只有全方面的提高農民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了解,提高其對資源信息的掌握,積極搭建農產品出售平臺,才能夠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而更快適應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另外信息網絡平臺的構建,縮減了傳統農業工作中的部分環節,減少了資金投入并增加農產品的經濟收益。
1.提高農業信息技術開發
提高對農業信息技術開發的重視程度,高效的展現農業信息化發展的自身優勢,做到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信息發展的有效結合。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可以選擇更加科學完善的生產技術,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其信息轉變,做到真正的農村、城市之間信息共享交流,才能夠真正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
2.加強農業發展技術的實用性
在以往背景下,我國部分農業生產技術受限程度較高,難以適應我國復雜多變的地理環境,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很高。因此為了提高農業技術生產實用性,在研發過程中要聯合多個部門及機構,結合我國各生產地區的環境特點,提高生產技術的科學實用性,切實際的增加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總而言之,本文主要是分析了農業信息化建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增長影響,并且提出了幾條切實可行的建議。通過分析能夠看出,信息化發展對于農業生產建設至關重要,信息化服務也成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流。因此,我國需要提高對農業信息化切實的重視程度,加強對相關方面人才的培養,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收益與信息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