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茜茜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中心
旅游產業在我國的興起推動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此時,各個區域應當密切把握這一歷史機遇,著力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增長。當前,游客進行自駕游的比例逐年增高,傳統的景點旅游模式已然不再適用于現代旅游產業發展,這就要求區域旅游產業不斷由景點旅游模式轉變為全域旅游模式,實現區域內“處處是風景,人人是導游”的新局面。
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黨中央、國務院對于我國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多要求并落實了決策部署,強調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要持續性推進大眾旅游與全域旅游的更好發展。總體而言,在大眾旅游背景下,推動全域旅游的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順應現代旅游的主要工作模式,在促進我國旅游事業更好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推動性作用,也達到強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換言之,在大眾旅游背景下,推動全域旅游優化發展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必然選擇,相應發展思路值得重點探究。
一是優化頂層設計。在大眾旅游背景下,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引領,強化上下聯動、協調配合,全力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實現區域品牌定位、產業項目培育、旅游線路開發等方面一體化聯動,構建起符合現代旅游業規律的綜合治理體系、供給體系和服務體系。推動全域資源整合和利用,把一個區域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進行整體打造,構建全景旅游格局,全方位找尋區域發展的特色,深入探索挖掘,從不同角度呈現旅游的魅力,全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
二是創新旅游產業發展機制。結合市場發展趨勢、行業發展形式,以提升群眾滿意度、游客認可程度為核心,對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機制展開優化創新,促使區域旅游業態發展逐步由原有的“門票經濟”不斷向著服務業經濟的方向發展,以此將觀光游客轉變為“回頭客”,為全域旅游的更好發展提供支持。在此基礎上,要深入挖掘、開發區域內的所有旅游資源,以“全域旅游”為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核心理念,推動旅游資源整合,將整個區域均轉化為可以為游客提供休閑、娛樂等旅游服務的區域,以此取代原有的封閉、孤立開發模式,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獨特魅力的旅游體系。另外,應當積極推動區域內各個重點景區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對區域旅游的特色、獨特性進行挖掘,提升對于游客的吸引力,組建起大量具備區域特色的文旅品牌。
一是強化區域內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資源是開展全域旅游的基礎性內容,實踐中,想要推動區域旅游業的更好發展,實現對大眾旅游時代背景的準確性把握,就必須要深入挖掘、開發區域內旅游資源,搭建起社會影響力強、口碑良好、游客廣泛認可、價值高的區域旅游品牌,形成基于“現代旅游業+新興先導服務業”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格局。同時,區域還應當在城鄉規劃總體發展戰略中引入旅游產業發展內容,為全域旅游發展創設更好條件。
二是豐富全域旅游產品供給。將旅游產業建設與優化的重點轉向提升優質服務與旅游產品方面,對全域旅游產品的種類展開進一步豐富。與此同時,應當加速區域內重點旅游項目的建設,促使區域旅游產品、產業的內容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以點帶線,促進區域旅游產業鏈條逐步延長,以此達到強化游客體驗的效果,延長游客在區域內的停留、參觀、體驗時間,將觀光游客(一次性游客)轉變為“回頭客”。針對區域內現有的旅游景區,應當落實服務升級加設,強化景區的升級改造,結合不同特色建立起旅游度假村、特色小鎮等等,讓景區成為優質“網紅”打卡點。
三是推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入融合。積極推動區域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實現有機融合,如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等等,依托文化促使區域旅游的品味進一步增強,實現區域旅游產業以及文化事業實現共同發展。對于有海洋資源的區域,要充分發揮海島、海洋牧場等優勢,融合海洋文化、海洋節慶等內容,推進海洋旅游發展;整合各類康養旅游要素,扎實做好養生旅游文章,開發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健康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推進康養旅游發展;打造體育賽事品牌,培育打造一批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加強旅游與體育的融合,不斷提升區域活力和影響力。
四是著力發展鄉村旅游業。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夠解決節假日景區“人山人海”的問題,也可以實現農民增收,滿足不同游客的個性化旅游需求。在此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農村地區的旅游資源,結合衛生條件、接待條件、基礎設施條件的優化,豐富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及體驗感,創新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切實提升鄉村旅游業發展。
一是完善旅游基礎配套。大眾旅游趨勢下,可以從完善基礎配套入手,推動全域旅游更好發展,提升游客對區域旅游的認可程度與滿意度。實踐中,需要重點完成的工作內容包括:完善旅游住宿、餐飲的配套,提高供給的質量;完善旅游目的地標識系統以及自駕車服務體系;配套游客服務中心、更好發揮服務功能;提升旅游購物場所的商品質量及服務品質,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進一步豐富區域休閑娛樂的品類,增強娛樂體驗度。
二是強化“旅游+交通”的融合發展。建設旅游交通標識標牌體系,將區域內的多個景區、旅游資源進行串聯,并組建起旅游集散中心,結合交通線路區域景觀的優化,豐富區域內的旅游休閑資源,賦予交通線路以旅游功能,將交通道路也轉變為旅游景觀。在此基礎上,聯系區域內的所有旅游景觀資源,以此推動區域旅游產業及交通服務的升級。
三是加強智慧化旅游信息服務水平。現階段,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發展以及普及性應用,其在全域旅游發展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實踐中,可以對區域內的旅游景區資源、交通信息、酒店信息等所有與旅游業相關的公共服務進行整合,并結合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搭建起區域內的智慧旅游指揮中心,以此為游客提供更為完善、先進、全面、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務。與此同時,可以根據上述信息搭建起向全社會開放的區域旅游數據庫,保證游客能夠及時、精準得提取旅游信息。
四是完善旅游監管機制。旅游監管機制的完善是提升游客對區域旅游公共服務認可程度的必然選擇。實踐中,需要重點完成以下兩項工作:第一,旅游投訴統一受理機制的完善。在文旅部門的引領下,搭建起統一的旅游咨詢投訴服務平臺,確保及時處理、反饋游客的投訴意見,并第一時間向游客公示處理結果,以此強化游客對區域旅游的信心。第二,旅游聯合執法長效機制的完善。由文旅部門牽頭,聯合交通、物價、工商等職能部門實施聯合執法,以此強化區域旅游安全,加大對旅游市場的監管檢查力度。在此過程中,可以在區域內的重點旅游景區內設置旅游警察站點、工商旅游分局等組織,以此為游客創建起更加安全、和諧的旅游環境。
一是謀劃整體營銷。在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品牌定位規劃、產品創意設計和營銷策略策劃。探索提升品牌效應,使用統一LOGO、打造統一品牌,形成統一對外形象。積極開展系列捆綁營銷,集中采購重點營銷推廣資源,實現全域旅游品牌與產品營銷的全覆蓋。組織赴國內外重點客源地開展推介活動、參加國內外旅游展會等各類營銷推廣活動,不斷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強化國際旅游營銷的大市場意識,實現從景點營銷、產品營銷,向城市營銷、區域營銷和目的地營銷轉變。
二是強化精準營銷。在開展客源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做好細分客源市場精準營銷策劃。國內市場將圍繞不同的融合主題產品進行全力拓展,入境市場方面,繼續做好原有市場鞏固,重點考慮提升產品質量,吸引優質國際客源,同時進一步探索可能存在的其他入境市場,探索嘗試新領域。優化品牌產品的內容和品質,強化和健全品牌產品營銷體系,滿足國內外游客的不同需求。建立全媒體營銷矩陣,集中推介文旅品牌新產品、精品線路和品牌活動,形成全媒體聚焦效應,大力提升區域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是創新營銷方式。充分發揮出新媒體、互聯網的作用,開展區域旅游業的宣傳,吸引更多區域內外游客,并引導區域內居民投入旅游產業,推動當地旅游業的更好發展。例如,可以邀請網紅、旅游博主、民俗文化研究學者等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進入區域內的旅游景點,并以短視頻、日常VLOG、直播等形式向更多的人展示景點特色、活動、美食等等,增強旅游景點的社會知名度,引導更多游客進入區域內旅游,增加區域旅游產業的經濟收入。另外,可以充分發揮出區域文化資源的優勢,通過節慶、民俗活動或是會展、賽事等活動的展開強化區域宣傳,為旅游業的更好發展提供推動力。
四是深入開發傳統特色旅游產品市場。突出游客需求導向,做深做細傳統特色旅游產品市場,圍繞時尚、健康等消費市場新需求,積極開發鄉村回歸、非遺體驗、康體養生、綠色健身、研學旅行等個性化、參與式旅游產品,實現對旅游市場的進一步拓展,打造錯位互補的產品體系,創造更多優質的有效供給,積極開展特色旅游產品營銷,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綜上所述,在大眾旅游背景下,傳統的景點旅游模式已然不再適用,要求著區域旅游業不斷向全域旅游模式的方向轉變,通過構建全域旅游發展的機制與格局、打造全域旅游產品體系、優化全域旅游服務能力、加強旅游營銷等,探索建立“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