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希波,邢志良,薛 梅
(山東科技大學 財經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生鮮電子商務,是電子商務的藍海。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生鮮電商的交易規模,在2018 年已過2 000 億元,且增長迅猛。但是,這片藍海卻有風浪、暗礁,充滿千難萬險。燒錢不停,虧損不止,死亡不斷。目前,有4 000 多家生鮮電商經營者,其中7%巨額虧損,88%小額虧損,4%持平,盈利的只有1%。青年菜君、鮮品會、美味七七等14 家生鮮電商已經倒閉。虧損、倒閉并沒有阻止生鮮電商發展的熱情,風投不斷涌來,各種模式、各個商家繼續前行,不斷探索生鮮電商發展之路。生鮮電商發展的關鍵在于制約其發展的諸多瓶頸,只有突破了這些發展中的瓶頸,生鮮電商才能長期健康地發展。不論是生鮮業支撐的巨無霸式的“大而全”電商平臺或經營者,還是拾遺補闕式的生鮮“小而美”電商商家,其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有目共睹,在此不一一贅述。本文只對生鮮電商發展的瓶頸及其突破策略進行探討。
生鮮電商所指的生鮮商品沒有明確界限。生鮮是簡稱,是生、冷、鮮、活等商品的總稱。根據解釋,“生鮮是指未經烹調、制作等深加工過程,只做必要保鮮和簡單整理而上架出售的初級產品,以及面包、熟食等現場加工品類商品的統稱。生鮮商品的特點、保存條件基本相同,需要保鮮、冷藏、冷凍;屬于散裝商品并需要用稱重打條碼方式售賣;保質期比較短;同時在消費習慣上也有很大的關聯性。目前生鮮商品主要有水果、蔬菜、肉品、水產、干貨及日配、熟食和糕點”。
水果、蔬菜、肉品、水產、干貨及日配、熟食和糕點的大多數,特別是農林水產品,都沒有明確的標準。沒有標準,質量、品質就不可控。比如蔬果的新鮮程度、肉品的品質控制、水產的質量性狀,都是非常難以確定和具體操作、實施的。一旦產品出現了問題,因標準難以確認,則賠償責任很難分清楚。這是生鮮商品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但是,生鮮商品走向市場后,對于消費者而言,其質量和食品安全至關重要。
突破生鮮電商生鮮標準瓶頸的策略,主要是政府監管、實施標準化和市場準入制。
生鮮電商的政府監管,需要深入到電商平臺經營領域和農村的生產領域。市場監管部門的責任落實后,要入駐各相關生鮮電商平臺,對經營的過程實施監管。監控具體電商平臺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監管模式與對傳統市場的監管相同,只是環境、技術、手段等已經被現代信息技術所取代而已,并未改變政府監管的實質。生鮮產品標準化是生鮮電商發展的必然途徑。生鮮產品沒有標準,生鮮市場交易就難以規范和長遠健康發展。生鮮標準,包括生鮮商品標準、生鮮加工標準、冷鏈倉儲標準、冷鏈物流標準、生鮮包裝標準等一系列標準。各方面的生鮮標準的制定和施行,涉及面廣,內容復雜具體,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在目前有些標準已經建立的基礎上,不斷補充和完善,最終建立完整的生鮮產品標準體系。農業農村部于2019 年12 月17 日發布《關于印發〈全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一方面,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的實施,將會推動農產品質量大大提高。此外,農產品合格證制度也會為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創造前提條件。目前,各個電商平臺建立的準入制度,僅限于本平臺,缺少法律法規支撐,不論標準規則,還是經濟擔保制度,均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只采取對入駐者收取保證金的辦法,是建立不了生鮮電商標準的,更不能稱之為準入制度。所以,在建立生鮮產品標準的同時,需要建立配套的生鮮產品市場準入制度[1]。
生鮮電商原產地問題,是業內不可回避的“難言之隱”。所謂產地直供、原產地直采,是生鮮電商平臺打出的廣告而已。消費者以為買到的生鮮是真貨、是原產、是新鮮的,真實情況是什么?有多少生鮮電商平臺的生鮮商品是源頭直采來的?這句話忽悠了多少消費者。原產地直采,成本高,費用大,時間長。我國物產豐富,特別是農產品,但是生鮮電商平臺要想采購到真正出產地的產品,必須設立相應的采購機構、配備冷凍冷藏倉儲、保證冷鏈運輸,這最前的1公里,會給生鮮電商企業帶來很大的成本。比起從當地農田、“菜市場”、“水果批發站”、“水產批發商”采購,原產地直采時間很難保證,再加之天氣、運輸等很難預料的情況變化,現在的有些直采方式,基本上做不到[2]。
突破生鮮電商原產地瓶頸的策略,是原產地直采、建立直供基地和前置倉庫。
眾所周知,生鮮電商中進口水果是“一枝獨秀”。原因有多方面,但是“原產地直采”的魅力和誘惑,是其重要的因素。所以,生鮮電商企業應該有相當比重的商品采取原產地直采。建立生鮮商品直供基地,包括原產地購買或租賃土地(養殖場)組織生產管理、監督控制生產商的生產管理、與原產地合作組織或個人簽訂收購合同,以及委托當地企業采購管理等多種形式。不論選擇哪一種形式,采購的都應該是生鮮商品“真貨”。委托當地企業采購管理,即所謂的第三方代理,簽訂合同,明確權利義務關系,也是一種有效的直采方式。合理配置收購資源,調動當地供銷社、農村合作社、農民個人的積極性和力量,實現原產地采購,促進農產品出村進城。設立前置倉庫,也是一種生鮮電商突破原產地瓶頸的有益探索和有效策略,設立生鮮電商的前置倉庫,可以完成生鮮商品的挑選、整理等初加工,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整體運行效率,但是也可能會造成運營成本上升。生鮮電商企業可據情而定。
冷鏈物流,是生鮮電商發展中一道很難跨過的坎。經營生鮮電商,冷鏈物流不可能回避。據統計,冷鏈物流費用占生鮮電商成本的30%左右。生鮮冷鏈物流,主要由冷凍、冷藏、保鮮倉庫和冷鏈運輸、配送車構成。生鮮冷鏈物流建設成本高、運營成本高和管理成本高的“三高”,是導致生鮮電商企業虧損的罪魁禍首。在生鮮電商供應鏈中,如果設立倉儲、運輸、配送、社區店太多,環節復雜,不僅僅前期成本高,還會造成管理費用的上升,影響生鮮商品的品質,延長生鮮產品到達消費者手里的時間。
如何突破生鮮電商冷鏈物流的瓶頸,是突破生鮮電商眾多瓶頸中最為關鍵的一環。突破生鮮電商冷鏈物流瓶頸的策略,是社會分工協作建立冷鏈物流、建立前置倉庫+社區配送店和生鮮商品委托外賣配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統籌規劃、分級布局和標準制定。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國家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對其在農村建設的保鮮倉儲設施用電實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3]根據生鮮物流的內在要求,實行社會化分工,分別由不同的企業建立冷凍、冷藏、保鮮倉庫,冷鏈運輸、配送車。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扶持,財政、金融資金支持,社會資金主辦,現代化設備和專業化管理。目前,北京的黑狗公司、上海的黑貓公司,就是冷鏈物流的專業化組織。生鮮業務上實行流程合理分工,依法協作,建立有法律保證的長期的雙贏的合作關系。既能夠充分調動和發揮社會的力量,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又能改進和完善生鮮電商冷鏈物流。不可否認,個別大企業或特大生鮮電商企業而言,建立自己的冷鏈物流體系仍然是可行的。建立前置倉庫來解決原產地直采,在冷鏈物流方面,可以實行“前置倉庫+社區配送店”的模式,實現最前1公里、最前100 米直采,最后1公里、最后100 米直送,保證生鮮商品的品質,縮短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時間。通過外賣平臺,實現生鮮電商的商品配送,完成最后1公里的使命,也是未來發展的可取之路。
生鮮商品的最后1公里、最后100 米,是配送環節,也是較大的經營難點。生鮮商品中,除了干貨,其他如水果、蔬菜、肉品、水產等生鮮商品,配送的要求高。一是環境要求高,需要冷凍、冷藏運輸和配送車;二是包裝要求高,需要環保、干凈、保鮮,使用防摔包裝盒;三是時間要求高,需要在短期內送達消費者手中。這一系列高要求,不僅增加了生鮮電商經營的難度,而且大大增加了生鮮電商經營的成本費用。但是,消費者滿意度卻不高。據有關資料顯示,生鮮電商配送是決定消費者重復購買的關鍵因素。生鮮商品配送到達時間越快越早,復購率就越高。現在生鮮電商的送達時間已經不是按天算了,是幾小時,甚至是1 小時、幾十分鐘送達。
突破生鮮電商配送瓶頸的策略,是建立生鮮商品冷凍、冷藏運輸和包裝設施和管理標準、實行社區店配送+自提的配送模式、外賣平臺與生鮮電商合作配送。
建設冷凍、冷藏、保鮮倉庫和冷鏈運輸、配送車,是社會發展對生鮮商品消費的要求決定的。雖然國家政策支持,但是,在建設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標準的統一,這是未來實現智能物聯網所必需的。生鮮商品包裝標準,也是急需制定的。盡管生鮮商品的種類繁多、保鮮保質要求參差不齊、包裝材料千差萬別,但是,目前生鮮商品包裝中的問題突出,必須盡快制定統一標準。“社區店配送+自提”的配送模式,是解決生鮮商品配送的有效方式。設立大量的生鮮配送社區實體店,在成本方面較高,比如購買或租賃、裝修、配置冷鏈設施、員工招聘培訓、網絡配置等,同時也會增加生鮮經營管理的費用,所以,建立適當數量的社區配送店,并在經營中提倡和采取經濟手段鼓勵消費者到店自取的辦法,有利于完善生鮮電商的配送體系。線上訂購,社區店自取,也符合多數居民的消費習慣,并能有效解決生鮮電商的最后100 米配送的瓶頸。外賣平臺與生鮮電商合作配送,是突破生鮮電商配送最后1公里、最后100 米瓶頸的另一個有效策略。眾所周知,外賣配送是當地配送的普遍形式,生鮮電商企業與外賣平臺進行合作,引進外賣配送信息,實現系統整合,可以達到配送快速及時的目標。這一生鮮電商配送瓶頸的突破策略,可稱作“生鮮電商+外賣平臺”模式。
生鮮電商發展中,困難重重、瓶頸眾多,盡管生鮮電商的商品很難達到標準化、走上品牌化、實現規模化,生鮮電商的冷鏈物流,很難在短期內做到硬件建設完善、標準規范完整,但是突破生鮮電商瓶頸還是有策略可尋的。目前,有些生鮮電商經營企業,也努力進行著探索。國家政策支持、財政金融等相關部門扶持、消費者需要,生鮮電商這片藍海的開發和振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