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楊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
無論是技術發展引領的時代潮流,還是政策文件的要求,都推動著傳統媒體向媒體融合、移動優先的方向大踏步前進,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網速不斷提高,人們從網絡上獲取資訊變得越來越便捷,網絡媒體隨之興起,早期主要集中在PC 端,以網絡論壇、資訊網站、博客為代表。在這一時期,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已經產生影響,人們開始逐漸傾向于通過網絡更快更便捷地獲取新聞、知識等資訊。
自2014 年4G 網絡商用以來,高速網絡促使移動端的發展日新月異,終端設備豐富多樣,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網本、智能手表等等。尤其是智能手機,性能提高到不輸于PC 端,價格平民化從而大面積普及,使得新媒體從PC 端向以智能手機為主的移動端發生轉變。智能手機這一平臺上的新媒體形式也多種多樣,以微信為載體的微信公眾號、微博App、今日頭條等新聞類App、推送資訊的瀏覽器App、抖音等短視頻App、愛奇藝等視頻類App、社交媒體類App 等等。移動端的興盛使得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
隨著2019 年11 月5G 網絡的商用,可以預見新媒體和移動端的發展將會再度提速。隨著5G 應用場景的逐步開發與成熟,對媒體生態也會帶來不可預估的影響,出現抖音這種量級的新媒體形態的概率極大。若能抓住時代脈搏,對所有媒體及從業者都是一個重新起航或者更上一層樓的重要戰略機會。
2014 年中央深改組會議即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內容生產、平臺建設、傳播渠道、新技術新業態、經營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要求,同時在相關法規修訂、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出版行政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此《意見》的頒布,體現了我國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視,并極有戰略眼光地提前進行了部署。
在深改組會議、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等多個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作出深刻闡述,提出明確要求。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在2014 年《意見》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深入要求。此《意見》指出要貼近群眾,用好5G、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去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盡快推動主力軍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完善融合發展布局。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傳統媒體都步入了媒體融合時代。其中受影響最大的紙媒,除了原來主營業務的報紙、雜志等,都在努力開拓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實力較強的還會建設網站、手機客戶端等,力圖搭建報、網、端、微相結合的全媒體矩陣。
業態的變化對采編人員的崗位職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帶來了三種主要的變化。首先是崗位職能種類增加,從原先的傳統的采和編,發展成采訪、寫稿、文字編輯、攝影、攝像、網頁設計、美編、視頻剪輯、公眾號運維等等多種職能并存。其次,基于平臺不同,對相同崗位的要求也存在巨大差異。例如同一個新聞的稿件,在報紙上通常需要更詳實有立意有深度,在新聞App 上可能會更追求時效性更抓人眼球,對寫作上的手法和篇幅上就會存在區別。最后,由于崗位職能的多樣性,不僅媒體需要融合,采編人員自身技能也需要融合,一人身兼多項媒體有關技能才能完成一項任務的情況已成為普遍現象。
多樣化的崗位職能帶來了績效考核上的變化,原先傳統的以對稿件質量打分評好稿的考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形式,各大傳統媒體都在探索如何優化績效考核從而達到媒體融合發展的目標。
首先,原有的傳統紙媒好稿評分模式依然普遍存在,部分媒體單位對報紙和新媒體員工采用同一種方式進行績效考核。采編人員依據所寫稿件的等次獲得相應稿分而得到績效報酬,直觀上這種方式并沒有問題。但是考慮到報紙版面數量固定,所獲得的稿分總量上就有上限,會有僧多粥少現象;而新媒體,特別是新聞App 發稿數量理論上可以極多,所獲稿分總量也必然多于報紙。同時,新媒體也帶來了新的媒體作品形式,視頻、音頻、H5 等作品,僅從主觀上進行評分考核并不能突顯新媒體的特點,也不一定真實地反映這些作品實際效益。不同媒體均使用原有稿分考核方式并不能平衡新舊媒體自身屬性帶來的差異。
其次,部分媒體單位根據媒體類型不同,對員工采取不同方式考核。原有報紙繼續沿用傳統稿分方式考核,對新媒體考核則逐步與市場接軌,以點擊數量、分享數量、評論數量、粉絲數量、日活率等參數作為考核指標進行考核。此種分類考核方式有其合理性,但這明顯將媒體融合時代報網端微不同平臺之間進行了割裂,大家各自埋頭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媒體融合成了口頭上的一句空話,并不利于發展。
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深化過程中,更加凸顯了媒體行業人力資本驅動的特征,同時也對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較高的政治素養、新聞理論知識和寫作能力,還要不斷學習,掌握相關新媒體技術。這種情況下,體現人力資本價值,留住和吸引核心人才就尤為重要。建立一套能夠適應和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綜合考核體系,才能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風向標”和“指揮棒”的作用,有效引導并激勵員工,共同促進,創造價值。
績效考核體系設計之初,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明確考核目的,也就是通過考核引導采編人員向哪個方向努力。傳統的好稿評分體系,考核目的就是要多寫稿、寫好稿;新媒體考核常見的閱讀量、粉絲數量等指標,考核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讀者觀眾,提高流量。
在當前背景下,績效考核的首要目的顯然是要向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方向推進。在明確這一大前提的情況下,還要強調媒體履行引導社會輿論方向的這一根本職責,創造社會效益,而不能一味追求眼球效應;再然后才是更細節和具體的考核目標。明確考核目的,采編人員對媒體和自身的發展方向就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工作時才能更高效有序。
以媒體融合為導向進行績效考核,在考核體系中就要打通新舊媒體之間隔膜,在考核指標設計上綜合考量不同媒體特點,總體上平衡不同媒體指標系數,并向新媒體有所傾斜。鼓勵員工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豐富自己除新聞采編外的各項新媒體知識技能,從思想上到能力上,都向媒體融合發展方向轉變。
在具體指標設計上,首先是評價稿件質量,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再單純評價文字稿件,而應對文字、視頻、圖片、H5 等多種媒體形式的稿件均進行統一考核,同一類型設立統一標準,根據績效考核結果給不同類型賦予相同價值的考核分數。然后,需根據不同類型媒體生態不同和崗位特點設置特有的指標,如日活率、點擊數量、評論數量、轉發數量等。設置指標時不應閉門造車,而是要充分考慮市場因素,參考行業基準,通過大數據分析最終確定指標。
對稿件考核時綜合計算上述指標考核后的分數,對部分特定稿件,因內容、形式等原因只能發表于特定媒體的,需額外折算一定分值,以彌補部分指標缺失帶來的分數減少。同時,對部分特殊人才,具有極高專業水平,但因年齡、崗位等因素只專精于某一類媒體形式的,應充分考慮實際情況,考核時制定專門指標或給予額外賦分,展現出其真實水平和價值。上述特殊指標或分值的設定和賦值,應公開透明,保證公平,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不讓真正的人才因考核不公允或不合理而不能體現價值,留住和吸引人才。
打通平臺壁壘,不僅是在考核時,也體現在考核結果運用。統一的綜合考核體系提供了客觀條件,讓所有采編人員采用統一的薪酬體系,根據考核結果獲取相應報酬,而不僅僅是在某一小部門內進行分配,避免不同部門、媒體之間收入差距過大,不能體現真實價值的情況。同時,考核結果還應運用在崗位晉升、培訓、各類評選推舉等,全方位體現考核作用,提高凝聚力和積極性,促使員工和媒體單位在目標上保持高度一致。
在新媒體高速發展,媒體融合已成為行業大趨勢的情況下,必須打破傳統媒體對采編人員的考核方式方法,建立符合當代媒體業態環境的考核體系,才能不斷推動媒體發展,保持活力,穩立于時代變革的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