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凌鎣
(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環境相對嚴峻,各職業院校也正面臨著實習時間縮短、實習崗位短缺等問題,學生得不到相應的鍛煉,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導致進入社會競爭力不足,與企業崗位對接不適等問題。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的確,教育從生活中來,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面對這樣的“生活”現狀,2019 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根據此方案,各個職業院校全面實施“1+X”證書制度,將學歷制度與職業技能等級相結合,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更快地融入社會,為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人們常說,職業資格證書是每個人從事相關職業的敲門磚,是勞動者上崗就業的通行證。那么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會計資格證書的取得就顯得相當必要了。然而,2017 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改會計法的決定,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正式被取消,正式將“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轉變為了“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隨著這一國家政策的改變,對于大部分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校期間除了學習書本知識以外,在畢業時,沒有任何可以體現自己專業能力的證明。為了就業,學生選擇去參加初級會計職稱考試,雖然考試難度較之前有所降低,但對職業院校學生來說,通過考試依舊難度重重。因此部分學生選擇了參加校外培訓機構組織的相關培訓,也有一些學生另辟蹊徑,選擇考取企業頒布的證書,但這些無一例外都是花費的成本較高,卻無法真正地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些原因造成了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就業困難。由于現在大部分企業需要的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會計人員,所以畢業學生就算從事工作以后,在單位也無法很快深入了解財務工作。尋根究底,還是因為學校采用的人才培養方案、會計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和企業崗位對接結合不夠緊密,導致所學不一定有所用。綜上所述,會計職業技能等級體系的創新勢在必行。
“1+X”證書制度中的“1”是指一張學歷證書,“X”是指若干張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若干張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畢業生、社會成員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根據學生所學專業不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也有很大的差異。
“1+X” 證書制度的目的是將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互銜接、相互融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獲取除了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外,更多地把側重點放到了操作水平上。其中的操作題涵蓋了人工智能、會計賬務處理流程以及報稅等貼近實際的操作。并且在票據錄入環節,票據系統也是可以最多一次性提供200 張票據供學生操作聯系,并能很快給出評價。當然,這些票據也是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的,并且涵蓋了大多數會計業務,能夠滿足大部分的企業對會計崗位的要求。
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實施“1+X”證書制度,可以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將有關的職業技能融入其中,不會再給學生會計工作內容遙不可及的感覺。也避免了同以前考會計資格證時一樣,考前一周突擊,臨時抱佛腳的尷尬困境。
隨著5G 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簡單的會計工作必將會被人工智能替代。“1+X”證書制度增強了職業院校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的核心能力,能夠快速與社會接軌,適應人才市場。
雖然大部分的職業院校都已經啟動“1+X”證書制度,但是當前大多數的學校都還未完全適應本制度,即學生印象中都對“1”——學歷證書較為重視,但對“X”證書較為陌生。可見學校并未向學生說明“X”證書的重要性,導致學生思想不夠重視,行動力較差。
目前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普遍存在著一畢業就開始從事會計教學的工作,這樣一群教師理論知識扎實,但是缺乏企業工作實踐經歷,導致講解知識點時無法融會貫通等情況。課堂上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情形,這在會計工作中是萬萬要不得的,會使得學生忽略實踐,死記硬背理論知識,踏上工作崗位時動手能力差。除此之外,由于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導致對會計政策改革或企業現狀不了解,在課堂授課時出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脫節的情況,以致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無法順利銜接工作,不利于就業。尤其是基礎課程,如果不能做到將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的話,很容易給低年級的會計專業學生樹立會計很難的第一印象,從而產生畏難、畏學的情緒,不利于在后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職業院校在會計專業的最初定位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擁有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現在職業院校課程的設置更偏向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公共課和專業理論課的占比較高,而相對的實訓課程占比較低,與“X”證書相關的課程更是寥寥無幾。這樣的課程設計對學生在校完成“X”證書的考試十分不利,導致學生在畢業前很難獲得“X”證書,在就業時不具備競爭力,無法快速融入社會,應對挑戰。
基礎會計是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能課程。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都把會計分錄的操練放在首位,通過案例分析等讓學生牢牢掌握。在筆者這次參加的正保“1+X”第一期財務共享服務師資培訓中,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將重點集中在了會計賬務處理程序的開始階段,即識別原始憑證上。通過對原始憑證的認知,判斷該張票據屬于銷售、采購、費用、收款、付款和轉款中的哪一項,填寫相關往來單位、金額等信息后,自動可以生成記賬憑證、人工智能審核憑證、登賬、過賬,從而形成報表。不再需要像之前的手工賬務處理,要自己填寫記賬憑證、賬簿和報表,大大提高了賬務處理的速度和正確率。由此可見,“1+X”證書制度將目光更多聚集在了會計崗位實用性上,也把賬務處理程序簡單化了。所以,財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轉變觀念,夯實理論基礎,對六項業務原始票據的判別上下功夫。以銷售和采購票據為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首先幫助學生回顧基本知識:四大基本假設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白會計主體的含義——為誰做賬誰就是會計主體。根據此項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布置學生將銷售和采購的票據進行對比,不難發現,銷售票據的票據類型是記賬聯,且做賬主體在發票的銷售方;相反,采購票據的票據類型是發票聯,做賬主體在采購方。通過兩兩的對比,學生理解記憶,加深印象。
由于目前職業教育財會專業的學生采取“2.5+0.5”的模式,即在校學習五個學期,最后一個學期是實習。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在實習單位的準畢業生在面臨就業時難上加難。筆者在實施“1+X”證書制度時,嘗試將會計賬務處理流程融入模擬經營中,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應用會計實際操作業務。例如進行基礎會計項目——核算企業基本經濟業務及后期內容教學時,創造了一個模擬合作經營的案例,把會計專業同烹飪專業緊密結合起來。以項目五任務一籌資業務的核算為例:在授課過程中,烹飪班的準畢業生因種種原因,被迫從廚師轉業為服務員,為了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于是幾位同學一起萌生了合作創業的想法,但對會計核算一竅不通。基于以上的背景,以烹飪專業的同學和會計專業的同學合作創業為主線進行發展。運用國家出臺的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來體現銀行借款業務。通過相關視頻的拍攝,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系部的的確確存在著這樣的一家合作企業,將平時的作業能夠看作是在實習單位面臨的各種情況,做到理實一體,校企的無縫銜接。也為“1+X”證書的取得做好鋪墊,讓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快速融入企業,接受挑戰。
在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一定逃不掉相關稅種的學習,這是一項必修課,也是學生最頭疼的課。近幾年,稅制改革頻繁,學生在學習時更是叫苦不迭。在正保“1+X”第一期財務共享服務師資培訓中,筆者也遇到了納稅申報這只“攔路虎”。平臺給出的是我國納稅系統的模擬界面,筆者在平時稅務講解過程中會更傾向理論介紹和相關計算,很少告知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計算數字從哪兒來,導致學生在畢業后所學不得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情況。由此可見,授課教師在納稅申報與處理這門課程的講授中,要能夠貼近實際。例如計算繳納增值稅時,可以分發給學生真實的增值稅納稅申報表的復印件,讓學生先掌握納稅申報涵蓋什么內容,在此基礎上給出相應數據,帶領學生去填寫表格。延續模擬經營的例子:到月末,根據“本月應稅銷售額、稅額匯總表”查找各項應稅服務開具發票的小計,將數字填入納稅申報表中,通過申報表中公式計算得出應納稅額。這樣的實戰操作,更容易幫助學生就業與創業,做到不僅僅只會應試教育的枯燥計算,也能夠貼近生活地去計算。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新時代來臨了,職業院校會計專業教育也要能夠與時俱進,應當強化職業證書培訓的地位,讓學生們在觀念上重視職業證書,在行動上積極學習相關課程。“1+X”證書制度是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必然趨勢,而我們作為職業院校的財會教師,也要為學生能夠從傳統財務會計人員轉變為會計應用型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