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險峰
(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江蘇南通 226006)
早在1994年,中宣部就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了在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指出各學科需要結合學科特點開展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這一要求也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所體現。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從掌握的教學資源中選擇可用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結合有效的教學方式,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1]。
愛國主義教育指樹立熱愛祖國,并愿意為祖國奉獻的思想教育,主要表現在熱愛祖國的自然環境、文化歷史,關心祖國命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熱愛中國共產黨和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的獨立統一[2]。語文學科是一門以文章為主要教學載體的學科,具有文以載道、文道統一的優勢。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展示出真實生活中的愛國主義情感,有利于開展愛國主義教學。但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學需要依托課文展開,而很多課文中的愛國精神并不是直接展現的,因此教師需要深入研究語文教材,提取其中涉及愛國情懷的段落和詩句、名言[3]。在有效開發教學資源后,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按照愛國主義教學路線,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為了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學,教師首先要結合教材進行分析,合理篩選涉及愛國主義精神的篇目。在進行篩選前,為了保證對篇目的合理分類,教師應按照愛國主義精神的不同體現大致對課文進行層次劃分[4]。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教材進行篩選。其中,涉及祖國山河風光的有《四季之美》《鳥的天堂》;涉及名人愛國事跡的有《將相和》《少年中國說》《圓明園的毀滅》《清貧》;介紹歷代英雄人物的有《軍神》《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師在教學這些文章時,可以從文章的特點出發,結合有效的教學引導,使學生感受其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如,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藺相如要躲著廉頗?為什么廉頗在知道藺相如躲著他走的原因之后要‘負荊請罪’?”在學生進行思考時,教師可以點出二人的愛國之心,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藺相如和廉頗的行為,進而形成愛國主義精神。
如今,隨著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普及,語文教學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愛國主義教學也是如此。其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有效展示作用,為學生直觀地展示文本的人物與事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5]。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為了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直觀地領略我國自然風光的秀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鳥的天堂”這一景點的圖片和視頻。通過觀察,學生對美景產生由衷的贊嘆,激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又如,在教學《軍神》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搜集劉伯承元帥的生平資料,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給學生,使學生了解劉伯承元帥為我國做出的偉大貢獻。這樣可以讓學生對這篇課文產生更深的理解,并樹立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激發愛國情懷。
活動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常用教學形式,借助教學活動的展開,實現對學生的調動,從而有效凸顯教學主題[6]。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若能合理選擇活動主題,便能將愛國教育融入其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例如,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創辦一次以愛國為主題的話劇表演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合適的愛國主義題材的故事或者電影,自己改編簡單的小劇本,設計動作進行表演。比如,在一次話劇表演活動中,學生選擇了紅色題材影視劇《小兵張嘎》中八路軍和鬼子翻譯官遭遇的場景。學生們將八路軍和翻譯官刻畫得淋漓盡致,使得全班學生哄堂大笑。這樣,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讀與寫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完成有關愛國主題的作文[7]。同時,教師應對學生的寫作提出一定的要求。
在教學完一篇關于愛國主義情感的課文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寫出學后的感想。例如,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后,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在作文中抒發了對如今祖國強大的自豪之情,萌發了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又如,在寫游記時,筆者要求學生詳細描寫自己假期去過的旅游景點,并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要想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課后閱讀是對閱讀教學的補充,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主動性較弱,課后閱讀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教師應對課后閱讀引起重視[8]。
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以“紅色閱讀周”為主題的課后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一些紅色主題的書籍。在學生選擇書籍后,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書本選擇情況進行分組,以便學生開展合作閱讀。教師可以從小學生讀物中篩選書籍,如《小英雄雨來》《井岡山的故事》《長征的故事》等。在學生完成既定的閱讀任務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寫一篇觀后感,談一談自己的閱讀感想。
小學生年齡較小,天性愛玩。為了實現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滲透,教師可結合小學生的性格及年齡特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小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紅色旅游活動[9]。這樣一來,小學生在享受游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肅穆,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熏陶。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選擇旅游地點時,可以參考教材中涉及的名人故居或博物館等。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發展,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調整。教師應篩選適合的愛國主題文章,積極利用多媒體設備,提高教學效果,開展豐富、有效的閱讀及寫作活動,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旅游活動,從而在教學中有效滲透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