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晶
(福建省福鼎市前岐中心小學,福建福鼎 355200)
在小學閱讀策略中,聯結教學具有普適性,能將學生積累的某些知識聯結在一起,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豐富學生的知識[1]。為深入探究在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中融入聯結教學的方式,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和部編版小古文,針對深化學生閱讀進行了相應的嘗試,希望對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提供相應的幫助。
深入分析聯結含義可知,其在某些方面具有和摘要、提問、預測相同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普適性[2]。首先,從整體上看,通過聯結閱讀,學生能夠快速進入閱讀狀態,在聯系相關內容中知曉課文實際的表達意思,能讓小學中學段學生深入閱讀維度,不僅知曉文中含義,還能領悟某些詞句表達的情感意思,從而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其次,在小古文層面,教師通過聯結閱讀,能幫助學生找到生活中類似的情景,讓學生更全面地接受古文樣式,從而使其深入理解古文,讓學生深入古文深處,與作者對話。這樣,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對古文韻味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小學生在生活中難以接觸小古文,他們對小古文具有一定的陌生性,不知道如何閱讀和學習小古文。為拉近學生與小古文之間的距離,教師可在學生的學習基礎上,為學生聯系一些類似知識點,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順利進行小古文閱讀,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此外,在進行小古文教學時,教師應避免“機械式”翻譯,以免打擊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例如,小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司馬光》一文盡管篇幅較短,但對學生而言依然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該篇課文時,為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可為學生聯結古詩學習方法。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文章,讓學生對文章形成初步認識。然后,教師引出小古文概念:“同學們,讀完這篇文章后,對比一下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有的學生說這不是課文,有的學生說這篇文章像古詩。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引出課文的文體——小古文,同時為學生介紹:“這是一篇文言文,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種新文體。學習這種課文時,大家可以聯系之前學過的古詩。這種文體和古詩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剛剛閱讀和觀察后,大家發現它和古詩有哪些相似之處呢?”教師再次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并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章注釋及其和古詩的相似之處。這一聯結方式能拉近學生與小古文之間的距離,降低其學習陌生感。
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限,面對古文中的詞句倒置、詞性轉化、一詞多義及古今異義等知識時理解難度較大。為了降低學生學習小古文的難度,教師應做好古文注釋的聯結教學,應以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基點,通過注釋,幫助學生形成自主閱讀小古文的能力,讓學生在聯結注釋的基礎上體驗不同的閱讀方式,激發學生對小古文的閱讀興趣,避免出現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情況[3]。
以部編版六年級《伯牙鼓琴》古文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古文,讓其能讀順、讀通,可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其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古文注釋初步翻譯課文,對不能理解的地方做好標記,由小組代表介紹小組學習成果及課文的大概內容。然后,教師總結學生難以理解的詞句,如“方鼓琴而志”“乎鼓琴”“破琴絕弦”“不復鼓琴”等,并引導學生利用課文插圖,聯結注釋再次理解古文。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翻譯古文,并引導學生再次聯結注釋,在全面掌握文章大意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注釋聯結能力。最后,教師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根據插圖“兩人對視而坐”的畫面,對第二段和第三段進行詳細閱讀。在學生閱讀后,教師提出問題:“伯牙和鐘子期是知己,在鐘子期說完話后,他們還會進行怎樣的對話呢?”在學生進入語境狀態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聯結注釋,利用想象力感悟文中人物形象,最終理解伯牙發出的感嘆“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每篇古文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小學生喜歡故事,因而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故事加深學生對古文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在感悟古文表達的真實情感的同時,感悟這類古文的藝術魅力和韻味,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4]。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古文閱讀教學時,可聯結與古文相關的故事。
以小學四年級下《鐵杵成針》一文為例,在進行該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熟悉該文,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插圖和注釋,自己組織語言,發揮想象力,感受古文對人物神態、動作及語言等的刻畫。然后,教師在學生中選出幾名代表,讓他們完整地介紹古文講述的故事,焦聚“還卒業”,并對學生介紹的故事進行點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內化了古文內容,訓練了表達能力。此外,為加深學生對古文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出其他版本的《鐵杵成針》。故事和課文的聯結,能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同時,深入古文內涵,感悟人物性格,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聯結不同版本的《鐵杵成針》,可以讓學生在聯結中形成新的感悟,使學生對古文的語言特色形成新的體會和理解。
小學階段的小古文擁有豐富的內涵、凝練的語言、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5]。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古文教學時,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結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學習情況,為其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更好地踐行大語文教學觀。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六年級上《伯牙鼓琴》為例,由于學生對古文已有了深入的學習,為充分發揮課文的“范本”作用,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文章出處,引發學生思考:是什么讓這個故事流傳千古?同時,教師適時介紹知音文化、相關傳說和名言佳句,簡要介紹《呂氏春秋》及《列子》,讓學生初識中國史學上的燦爛成果。最后,教師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推薦《管晏列傳》(節選),并引導學生借助已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讀自賞。這樣,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中,興趣盎然地接受了古文熏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古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何在小古文教學的基礎上,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技巧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入理解小古文,是擺在所有教師面前的難題。基于此,本文提出四個方面的教學措施,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希望通過聯結教學法,提高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的效果,在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古文閱讀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