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秀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第二實驗小學 安徽 淮南 232100)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新課改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而閱讀教學則是培養創新思維的主要途徑。創新思維不僅是文化發展的源泉,而且也為社會的進步輸送著動力。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1]因此,教師應該以培養創新思維為目標,采用創新手段,對課堂教學的觀念及方法進行完善,以此來提升閱讀教學的水平,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在閱讀中,預習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閱讀預習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文章的大致意義,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有利于進一步的閱讀。而閱讀的提前預習,也能讓學生們更好的掌握一些閱讀技巧。這都是閱讀預習的好處,同時,教師也要強調閱讀預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們的閱讀預習成為一種習慣,持久的堅持下去。好的閱讀預習,在課堂上,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所講解的知識不是完全陌生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變強,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時,這篇文章中有較多的理論性的介紹語,在課堂上進行短時間閱讀是不夠的,但是通過閱讀預習,學生可以提前了解到圓明園的各種基礎知識,在上課與老師互動時會更加容易。除此之外,這篇文章是一篇愛國主題的文章,表達的情感十分宏達,在提前閱讀預習中,學生們也可以提前感知,在課堂中也會更有共鳴,對于愛國情感也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而且,有的學生對于圓明園的認識是不足的,可能在課前的閱讀預習中,學生們的看到“毀滅后的圓明園”,會尋找圓明園未毀滅時的資料,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往往受限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使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學習就是學生通過不斷思考和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也同樣如此,特別是在當前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之后,對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那么如何有效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就是當下教師需要解決一大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可以從課堂提問入手,通過創新提問手段,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探究以及總結,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學習奠定基礎。[2]例如,在《海的女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一開始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對大海了解嗎?海里有什么東西?會有美人魚嗎?”同學們這個時候就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始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有美人魚,有的說沒有,然后教師在肯定了學生的答案之后,繼續提問:“如果有一只美人魚丟失了自己尾巴,它會怎么樣呢?”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學生認知,當學生在面對自己未知的事物時,他們的探究欲望就會隨著增強,這個時候教師再讓學生去進行文章閱讀,就可以很好地保證閱讀效果的有效性。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不應當局限于對學生知識的灌輸與把握。教師應當將新時代的探索與創新精神融入到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去,利用“互聯網+”模式將課堂教學與生活情景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中感受文學之美,體驗生活中的文學色彩,從而實現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的教學目的。小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影片等數字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前為學生播放與閱讀課程相關的內容,吸引學生的閱讀欲望并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有限的小學教學資源里,通過多媒體實現對傳統名著、經典片段的教學優化,使學生能夠在課前逐漸進入良好的閱讀狀態,提高課堂的目的性和效率。例如:在進行《紅樓夢》解讀課程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紅樓夢的相關電視片段,吸引學生的興趣,并選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展開閱讀,如教科書中所出現的“鳳辣子見林黛玉”選段,尤其見作者的文筆功底和寫作技巧,教師更容易進行重點講解,剖析句法結構,解讀表達情感,使學生明確地理解掌握該類型文章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大數據技術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各地小學應建立完善的閱讀教學網絡平臺,鼓勵教師利用大數據收集先進的教學方法,優化小學閱讀教學的資源配置,為小學閱讀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的缺失對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應該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養成長期閱讀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