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浙璐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甘霖鎮博濟中心小學 浙江 嵊州 312464)
深度學習具體指的就是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全新的情境當中,進而展開創造性思考,最終解決問題。深度學習是增強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重要舉措,并且也是指引學生有效運用知識一個必須歷經的過程,對小學生而言有著巨大作用。但是現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仍處在實際和基礎的理解上,學生所完成的僅是相應的學習任務,很少會牽扯到整體應用與創新思維這個層面,造成深度學習難以順利的進行。而面對這種情況,老師需要沖破以往教學模式的束縛,逐步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及其創新素質,優化深度教學的方式。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當中,老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的興趣愛好及其心理特征,設計帶有趣味性的教學模式,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加都課堂的學習當中。比如,運用提問式的教學手段。老師在講述《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時,就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分段朗讀,當學生朗讀到第二段時,老師可以及時的提出問題:“小朋友們,這時小馬在想要做什么呢?”當學生朗讀到第三段時,老師再提出這樣的問題:“小朋友們,在看到前面有一條擋路的小河時,小馬在想什么?”然后,老師再提出對應的問題:“小馬在聽了老牛與松鼠的建議后,順利過河了嗎?小馬當時有作出什么行動嗎?經過媽媽的開導得到了哪些啟發?”老師在提出文章當中的問題以后,要學生用小組學習的形式來參與一場“回答問題比賽”,要多個小組共同去搶答。哪個小組回答快且準確率較高的小組即為獲勝,學習小組每回答正確問題,就可以給其記一分,這樣的比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及其表達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夠針對問題開始思考,同時借助回答問題比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更好的落實深度學習,進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當中,需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怎樣調動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積極性,關乎到語文課堂開展深度學習所取得的效果。
如果想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深度學習,老師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融入到情境當中進行深度學習。使學生可以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朗讀,同時在其中獲得更為真實的體驗。比如,老師在講述《難忘的潑水節》這篇課文時,能夠借助下面這些教學步驟來展開學習。第一步: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老師能夠結合學生當下的心理特征,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傣族人民想要參與潑水節的急切心情,能夠設計“小記者提問”這樣的教學情境,要學生分別充當著小記者和“傣族人民”。在記者學生提出問題:“請問大家都穿著節日盛裝,拿著水桶是要去哪里呢?你現在的心情是怎么樣呢?”充當“傣族人民”的學生則回答:“我是要去參與潑水節,大家都十分開心!”利用所設計的教學情境,要學生借助自己的表演,真正體會到潑水節當天的節日氣氛,進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步:充分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效展現出深度學習所具有的實效性。老師能夠借助多媒體放映潑水節相關視頻,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潑水節那盛大和快樂的畫面,讓學生可以對潑水節有更為直觀的感知。老師能夠依據文章內容,為學生講述部分關于潑水節的坊間故事,進而使課堂能夠迸發出生機,要學生在歡快的學習氣氛中,進而掌握所學的知識。
語文身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運用型特點。在之前的教學當中,一些老師時常太過注重學生能力和知識的講述,忽略了對學生整體素養的培育,大多數學生難以深入感受知識內涵,致使語文課程學習就局限于表面。針對于此,老師需要在語文課程教學當中創辦實踐活動,同時將實踐活動作為依托,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借助對語文課程標準的進一步了解,語文老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去深挖包含的生活元素,把其合理的添加到實踐當中,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四周事物,在增加學生學習資源和文字情感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把其培育成學以致用的人才。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程教學應持續進行創新,在深度學習的前提下,要學生擁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并理解其中所隱藏的知識。這就需要語文老師持續改變教學思維。選用創新型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興趣的培育,讓學生能夠真正上喜歡上語文課程,進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