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曉
(啟東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啟東 226200)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財務機器人、大數據、財務共享中心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推廣,我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會計工作向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包括全新教育模式、混合教育、線下課堂等教學方式,以及金稅三期、五證合一、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的改革。因此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至關重要,學校應當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在教學當中嵌入互聯網技術,打造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和教師的實踐操作,建立多元化教學實踐活動,實現財務智能化背景下財務會計學專業教育模式的全面變革[1]。
隨著財務智能化技術的推廣,企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財務機器人可完成傳統的手工編制報表、人工統計核算、憑證分錄等工作,因此相應的課程也應得到相應的更新。而目前有些高等院校會計學基礎課程仍按照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傳授,計算機知識少,缺乏信息技術和會計教育相結合的新興課程,授課老師對“互聯網+”下的會計基礎理論拓展內容未做到充分關注和學習,未建立“互聯網+”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設置無法體現“互聯網+”時代特征,使會計專業的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難以滿足當代社會實際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的需求。
有些學校的會計學基礎課程仍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方式,采用PPT 進行授課,并配以課后練習,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難以深刻理解如何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財務會計工作當中。同時,在講授賬務處理流程的知識點時,由于教師通常通過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學生見不到實物,可能對會計工作的理解有所偏差。
由于有些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并不深入,往往處于初步合作的階段,學生進入企業學習職業技能機會少,從業經驗普遍不足,企業也很少參與到學校的教學活動當中,校企合作教學往往流于形式,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成效。同時,有些學校可提供的校企合作企業數量、學生實習崗位數量有限,難以滿足所有在校生的實踐教學需求。
有些學校現有會計實訓室數量有限,軟件硬件設施設備不能滿足會計學基礎課程實踐操作的需求。并且有些學校的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教學實踐機制缺乏,不能把各個知識單元和實際的財務會計工作相結合,學生難以深刻體會到整個會計工作操作流程,不利于學校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
由于近些年我國財務稅務政策和相關規章制度不斷改革,《企業會計準則》經常在修訂,因此會計學基礎課程應當根據政策改革的趨勢和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實時調整和更新。學校可將會計學基礎課程按照業務流程的不同,分為多個子課程模塊,根據各個模塊進行授課,對以往的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減少低階知識課程,增加高階知識課程,更新會計人才的培養方案。
首先,應重視會計學基礎課程,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合理構建教學模塊,為學生搭建財務會計知識的整體框架,包括貨幣資金管理、存貨管理、預算管理、對外投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往來核算管理、職工薪酬管理、財務成果管理等模塊,并且加強會計學基礎課程的基礎性和延展性,提升會計知識的多樣性和專業性。會計學基礎課程的設置應遵循“縱橫兩線交織”的原則,科學排序和整合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可將會計工作過程作為縱線,將資金管理活動作為橫線,縱橫兩線交織,使學生對企業一個資金循環的會計核算工作有深刻的認識,能夠對資金進行基礎管理。
其次,會計課程體系的設置應以市場需求為基礎,與當今社會相匹配,因此迎合財務智能化背景下企事業單位對財務管理人員的需求和專業水平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學校應加強學生管理會計方面技能的培養,加入數據分析、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方面的課程模塊,提升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等,在計算機實踐活動中融入會計基礎知識,鼓勵學生通過建立數據模型,高效地對財務會計信息數據進行轉化和分析,提升學生對會計知識應用水平,以及對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分析水平,使學生不僅掌握財務會計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精通計算機、大數據等,能夠發揮信息技術的價值創造功能,成為復合型的財務會計管理型人才[1]。
學校應當大力創新教學方式,比如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方式,把案例制作成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智慧職教云課堂等形式,組織內容新穎的主體化課程,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助于學校及時掌握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最新知識,實現學校之間的教學資源共享[1],并且學生可在課后反復觀看視頻,方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同時,學校可搭建新平臺,比如超星學習通等,采購和維護相應的會計軟件和硬件設備,將會計內容重點、難點解析、案例分析、理論學習等內容通過在線學習平臺進行展示,課前向學生推送相應的預習任務,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課中以彈幕的形式引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小組討論,開展互動教學模式,以加深學生對會計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有助于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養成;課后布置作業,并通過平臺閱卷,及時點評、反饋和答疑,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實現一對一輔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升會計學基礎課程的趣味性[2]。
此外,學校可在教學中嵌入互聯網技術,利用財務共享服務平臺、云計算平臺等,加深學生對財務信息化的理解,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專業知識解決財務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比如通過綜合性的會計實訓系統,模擬企業組織結構和會計工作環境,開展相應的軟件操作,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知。
學校應打造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構建 “雙平臺—雙主體—雙載體—雙評價”的校企合作體系,多與知名的企業進行合作,鼓勵企業會計人員、財務審計機構的注冊會計師進入校園,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工作當中,使其將當前會計管理工作的前沿管理理念、技術、業務流程帶入校園當中,為學生營造一個更為真實的會計實踐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思考和實踐水平,使學生所學內容與時代相符。同時,學校也可經常派優秀的學生到企業中實習,提前熟悉未來的會計工作環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會計職業技能[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比如學校可搭建校園會計項目中心,把合作的企業真實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報表等財務會計資源的復印件搬進校園,打造一個完整的企業財務會計運行模式,實行師徒帶教制度,企業會計人員為學生講述企業的業務資料、財務會計崗位設置、相關職責、業務流程、賬務處理方式、納稅申報流程等,為學生分享最新的財務稅務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并且將這些內容融入會計實操當中,提升校園實訓的真實性。學校可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基地等,擴大會計學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覆蓋面,有效實現學校和企業、理論和實踐、學習和工作、社會需求和會計職業教育的平衡,使學生更好地過渡到會計工作當中[4]。
會計專業屬于一門動手操作性較強的專業,因此學校應重點培養可開發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其在實際操作當中更快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教師應當努力成為知識的“引路人”“啟迪人”,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可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和解決會計工作問題。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制作線上和線下兩套學習資料,豐富會計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及時更新最新的財務稅務政策和實訓資料,并且線上遠程發送到學生的客戶端,學生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反復模擬操作會計實踐教學模擬系統,有助于形成一套完整的會計學習體系[3]。
為了使教師在教學當中具有更豐富的會計實踐經驗,學校可健全教師社會實踐體制機制,定期組織師資培訓活動,由企業高級財務管理人員為教師講授會計工作經驗、納稅報稅的最新操作要點、工作流程、會計實務流程等,教師也可在寒暑假期間到企業、代理記賬公司、稅務師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社會實踐,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學校財務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向高端化方向轉型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會計學基礎課程教改實踐是財務智能化轉型的必經之路。因此,針對當前存在的教學內容計算機知識少、與當今社會脫節、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校企合作教學深度不足、覆蓋率過低、教學實踐機制缺乏等問題,學校應當積極轉變會計學專業的教學模式,推動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改革,進一步提高會計教育的整體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