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鈴
(貴州財經大學,貴陽 550025)
隨著近幾年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實現了對各種信息技術的融合,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集業務、財務、管理為一體的會計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進行成本控制管理,從而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產品制造業運用的科學技術時間較短,受傳統管理制度的影響,“大智移云”在當前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明確“大智移云”對企業成本管理的意義,同時找到問題所在,針對問題來進行優化創新,從而實現企業蛻變。
大數據不同于傳統數據,由于大數據自身的特性,大數據往往是抽象的。出于這個原因,目前學界對大數據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具體的定義。筆者參考各位學者不同的定義,從中概括總結,大數據應當是指依賴于互聯網、電子儀器等多種數據源生成的大規模、多元化、長期的、復雜的分布式數據群。從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大數據具有多樣性、迅速性、龐大性和價值性的特點。這些特點對于企業的生死存亡而言尤為關鍵。據調查,中國約有80%的企業的存活期不超過七年,企業破產大多是因為成本高昂,入不敷出。如今把大數據引入企業成本管理中,這樣做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有助于企業生存下去。
企業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它與商品的價值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的價值形成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已經消耗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二是勞動者為自己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三是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創造的價值。企業成本主要是指企業的生產成本,即進行某項生產活動發生于直接生產過程的各項費用支出的總和。除生產成本以外,也包括采購成本、銷售成本、財務成本,以及企業管理活動中所運用的各種管理成本,如目標成本、責任成本等。
企業成本管理理論主要包含成本控制理論、成本預測理論與成本決策理論。成本控制是指在產品形成過程中,根據事先確定的成本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各項生產費用及其他支出實施監督,以便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并糾正偏差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預測是通過對影響成本變動的有關因素進行分析,預計未來成本水平及其變動的趨勢。成本決策是通過比較不同可行性方案的不同成本,選擇最優方案的決策過程。
企業在進行成本決策時需依據自身的成本數據。在大數據出現之前,數據靠人工錄入,而在大數據時代,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包括采購、物流、庫存管理、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數據可以在計算機系統中形成。這些數據既有可量化的財務數據,也有非財務數據。大數據技術能處理海量信息,各種成本數據可以單項或交叉分析,大數據能實現企業的資源與互聯網無縫對接,成本數據可以實時歸集、分析和共享,方便企業進行各種成本決策。另外,大數據的迅速性能夠迅速幫助企業認識到自身問題,也可以捕捉到世界前沿的信息。這使事后管理可以提前到事中管理,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在大數據技術下的成本決策也將更加有效,因為決策是建立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如在計件制和計時制兩種不同的工資模型下,綜合對比單個產品的生產成本數據信息,可及時選出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單位勞動成本的途徑,為企業提供精準的財務數據。
分布信息的資源共享在大數據時代相對簡潔。例如,通過財務模塊與采購、物流、庫存管理、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信息集成與共享,可以實現對企業資金流、業務流和信息流的一體化管理。同時,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對各成本數據進行趨勢分析和結構百分比分析,確定影響生產制造企業成本的重要因素或要素,再判斷控制的關鍵點,如采購價格、運輸費用、人工費用或其他因素。通過對這些關鍵點的判斷和控制,使企業成本發生額保持在合理范圍內。
傳統成本管理模式下,企業成本管理體系不健全,注重生產成本的管理,卻很少考慮其他隱性和輔助成本,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成本核算、分析、控制之間存在脫節。只注重生產質量和銷售情況,以追求利益為導向而忽略現金流情況。成本管理觀念落后,以降低成本費用為目標且以節約方式為主。對隱性成本的忽略和以目標為導向的長期決策缺乏,導致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傳統成本管理中存在機制僵化、難以掌握外部信息、成本管理思路落后、成本攤銷不當等問題,許多企業有“重生產、輕管理”的問題。一些小微企業長期以來對市場數據掌握不全,對自身成本歷史數據沒有深入挖掘。無法擴大大數據的來源渠道、資金支持不足、技術不夠成熟、體系化的成本管理難以實現阻礙了管理技術的提高和科學的成本決策。
在環環相扣的業務與企業運行中,從預算編制到產品與服務售出獲得收入,事后控制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這個階段的成本管理工作只涉及已經發生的成本,且其核算占用了大部分資源。另外,針對成本費用控制的薄弱環節提出預算與控制要求十分欠缺,許多企業往往注重顯性成本,忽略了隱性成本。然而滾動預算目標的設立、年度預算和月度的跟蹤預測難以實現,以管理性支出標準化體系為輔助、以信息化管理平臺為技術支撐的發展亟待完善,成本預算和成本分析流于形式。
數據作為一種基礎性戰略資源,對企業管理效率提高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有著重要影響。大數據對戰略成本管理的優化與技術支持發揮了其提供內外部綜合數據與信息方面的優勢,彌補了成本管理自身技術限制與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判斷失誤。首先,客觀分析企業內部、行業整體和競爭對手的價值鏈,發掘自身價值鏈中的隱性成本,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效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都將在企業的成本管理實務中取得顯著效果。其次,大數據技術可對大量成本數據進行橫向與縱向的實時動態對比分析,內外互通的信息與傳遞效率的提高形成了以市場與消費者為導向、以全面覆蓋為原則、以動態分析為支撐、以企業戰略為目標的成本管理體系,其可為企業戰略與多種管理提供支持。
大數據技術與成本管理結合,將成本管理的效用提升,能優化企業經營流程、提高決策效率和有效性,從根本上優化成本結構,降低成本總體規模,實現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大數據技術促進了全過程成本管理的系統化、精細化。通過成本直接、間接反映的信息綜合衡量業務質量的指標,如對經營耗費的補償合理與否、新產品與虧損產品決策、供應商選擇、自制還是外購、產品組合決策、最優生產批量決策以及價值鏈各環節是否協調等。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全面綜合地整合行業成本數據、深入分析企業內部成本數據、減少煩冗重復的成本核算步驟,針對性地應對管理機制僵化和由于對成本反映的間接信息忽略產生的企業成本負擔加重、具有連續性的生產活動因缺少事前控制與流程控制對增產節支失去控制等問題。
在大數據背景下成本控制正由財務導向轉變為以戰略和經營為導向,成本控制環節由事后成本管理轉向事前、事中的,與作業、資源消耗相關成本過程管理。目前在成本管理中傳統方法仍占很大比重,而采取大數據系統化預測、管理、反饋企業經營情況的數據化呈現方式可以讓企業通過多渠道收集數據。這為企業快速準確地分析顧客群體和評價供應商提供了條件,極大地優化了以數據為中心的價值鏈和信息傳遞流通。內部價值鏈中,企業采用大數據技術和財務云管理手段對內部成本信息進行收集、處理、整合、分析、應用,能對價值鏈上的采購、加工、運輸倉儲、生產與輔助生產活動進行實時預測與控制。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完善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生存下去。企業需要利用大數據,更新企業陳舊的成本管理模式,建立起學習系統、監督系統和信息共享系統,從培養企業人員的意識方面、成本監督與信息共享方面,降低企業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