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赟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汕頭 515078)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應提高,鄉村旅游是目前備受歡迎的休閑度假方式,其是以純生態無破壞為宗旨,將鄉村具有意義的景點地區作為旅游產業的主要活動場所,呈現出以游居和野行為的特色旅游形式,使游客獲得良好度假體驗從中獲取可觀經濟收益。“仰看藍天白云,高山流水,怡然自得”是當今城市居民所向往的生活,而鄉村旅游恰恰符合了城市居民擁抱自然、親近自然的全新理念。相關旅游產業為其打造“詩意棲居”“野居”“農家樂”等多元化的旅游項目,同時緩解了鄉村旅游同質化競爭的問題。
在現代化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是鄉村建設發展中的主要任務,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因此鄉村旅游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就以目前鄉村旅游發展的情況而言,其重要性及價值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國家信息中心旅游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石培華博士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是攻破“三農”問題的關鍵點:一是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將發展鄉村旅游成為改造農村、使農村脫貧奔小康的重要目標。二是可與加快發展旅游業相融合,成為某些地區的旅游品牌和特征[1]。三是可使鄉村旅游成為實現五個統籌的最佳樣板,形成特色產業鏈,減小城鄉差距,增進群眾的環保意識,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第二,利用鄉村旅游資源可拓寬農民的增收。鄉村旅游資源主要以城市周邊以及偏遠地區的自然景觀和鄉村資源為主,而以上資源的創造者和擁有者都是農民,因此鄉村旅游強調要求當地農民的參與,當地農民參與旅游業、改變自身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鄉村旅游景區的發展過程[2]。農民可以將生產資料轉化成經營性資產,具有風險小、投資少、門檻低的特點。農民作為經營者、勞動者和所有者三位一體,土地資本與勞動力相結合實現自主經營,解決了因旅游開發土地和資源被占用而返貧和受益不均等問題。諸多國家鄉村旅游發展歷程足以證明,它對推動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鄉村旅游發展能夠完善鄉村產業結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產業結構完善已是必要任務,在產業結構完善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整體鄉村產業的發展,才能更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而鄉村旅游是鄉村產業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也能夠促使鄉村產業結構的完善,同時還能滿足其他鄉村產業發展需求,這對完善鄉村產業結構發展十分有利。
雖然鄉村旅游發展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和促進鄉村旅游生態的保護和利用,但是目前農民發展旅游業還存在各種阻力[3]。例如,外部環境對農民創業還未有足夠的支持,經研究發現,低利率貸款對于創業企業存在較大影響,信用貸款難度越低對有意愿創業農民比例越高。由于鄉村旅游項目涉及投資風險大、見效慢、缺少抵押物,金融機構對鄉村創業顧慮較多,金融服務產品少,致使融資難且貴,農民后續投資困難。同時鄉村旅游及農業保險總類少,若企業遇到災害將面臨較大損失。以上情況,是農村戶實現鄉村旅游創業的難題。
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比較落后,也嚴重影響了鄉村旅游發展。鄉村旅游項目主要偏向中低端采購、采摘及住宿等項目。而當前的高端民宿主要以外來資本注入為主,所經營主體也是外來群體,從業人員均為外聘,當地農民參與度低,雖然高端民宿能夠吸引游客,但是未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4-5]。除此以外,中低端民宿同質化嚴重。當前鄉村旅游產品雖然能滿足游樂和食宿的基本條件,但是隨著大眾游客消費的提升,這些基本條件已無法滿足日益升級的游客需求。當地旅游資源未能及時挖掘,影響旅游項目單一,無法實現與其他產品融合,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6]。由于運營主體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缺少產業整合能力,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這些未得到應有,致使旅游項目經營狀況不理想,也無法統籌更好的資源、形成良好的產業鏈條。
對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而言,目前存在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缺乏高端專業人才。經營主體以及就業者是鄉村旅游發展中的重要參與者,其能力素質和思想觀念直接決定著產品和服務質量高低。受鄉村地區因素的影響,部分參與人員缺乏專業知識與良好的服務意識,在旅游管理及策劃方面缺乏經驗,致使旅游項目及產品從規劃到開發階段就存在一定欠缺[7]。此外,高端專業人才較少,導致現有工作人員壓力大,從而影響工作的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導致游客度假體驗感低下,進而制約鄉村旅游的發展。
一方面,要利用財政資金帶動金融與社會資金協同注入農村市場,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另一方面,更新貸款發放的模式,例如,可以學習陽光貸農行貸款集中授信模式,從以往等客上門的服務模式轉變成向村送貸的服務模式,同時還應擴展金融服務鄉村旅游的路線,實現擔保、信貸及保險等多種金融產品相得益彰。另外,還應加強對休閑旅游型、資產經營型等集體經濟作為重點融資支持,發放專項便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貸款。
在此要積極鼓勵農民回鄉創業、守業,以保護生態環境和不損害農民利益為前提,支持社會資本注入鄉村旅游產業,鼓勵農民以直接就業、自辦民宿等方式參與旅游產業來分享經濟紅利,由工商資本帶動農民中低端自營的轉型,增加農民可觀的經濟收益。
構建鄉村旅游利益共同體,打造多元化合作平臺,聯合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局面。目前旅游經營已經由農戶為主體,逐漸轉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村企業多主體共同經營的模式。一方面,要加強經營管理能力,收集整合鄉村特色產品與資源,包括當地文化、手工藝、住宿等。另一方面,應形成農旅融合的鏈條,與旅游相關各大鄉村產業融合,從而構建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生態圈。可通過建設一批原產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基地,為休閑農業和生態農業提供可以效仿的推廣樣板。另外,要充分發揮鄉村旅游與民宿協會的作用,樹立鄉村旅游項目與民宿項目發展的典型,從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保障了鄉村旅游項目可持續發展,提高鄉村在社會的價值。
實行聯合營銷,提高產品的影響力,如可以以山海協作等方式,開拓同類鄉村旅游產品、異鄉旅游產品的營銷路徑。鄉村旅游協會應主動牽線搭橋,利用經濟、環境與文化等綜合資源,實現聯合營銷的模式,促進產品集群和地域集群的鄉村旅游發展。創新鄉村旅游營銷模式,借助互聯網技術融合鄉村旅游,搭建政府與社會資本推廣鄉村旅游的平臺,加強其宣傳管理和整合。對于有條件的省份可以適宜推出專門推薦鄉村旅游產品的技術平臺,打造更具有影響力的鄉村項目,如可通過飛豬與攜程平臺,使游客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為鄉村旅游招納更多游客,實現鄉村旅游營銷的特色化以及效益化。未來還可加深鄉村旅游營銷平臺功能,逐漸實現咨詢、交易等功能于一體,實現對鄉村旅游的實時指導,以推動鄉村旅游項目的高質量發展。
除此之外,加強人才建設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通過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義務教育,對鄉村旅游從業者進行全方位專業培訓,積極提升農民整體文化水平和服務素質,并且積極提升其旅游管理規劃的業務能力,為鄉村發展提供專業的人才支持,從而建立一支科學化、高素質的鄉村旅游隊伍,為游客提供愉悅的旅游體驗,提升游客的滿意度。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鄉村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根本,鄉村旅游發展是當下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但是鄉村振興也是一條漫長的路,并非一蹴即至,不可盲目急于實現目標,應當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進度。同時,還需加強貫徹農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動各相關部門的參與度和熱情,凝聚廣大農民群眾全面建設鄉村旅游的力量,還應大力弘揚勤勞善良、吃苦耐勞等中華民族優良精神,從而增加農民群眾的文化自信,為鄉村振興提供源遠流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