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嶺,楚英英
(許昌電氣職業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眾所周知,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根本,是城市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推動發展中城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必然選擇,是提升供給質量、做強實體經濟的必由之路,將為城市經濟發展實現“探索路徑、打造樣板、走在前列”提供目標支撐。城市管理者只有做到抓關鍵、穩運行、補短板、強弱項、強基礎、提質量、重統籌、促融合、抓改革、擴開放、穩就業、惠民生,才能全面鋪開市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但也面臨著動能轉換、發展提質、轉型升級、實體紓困等發展難題。因此,促進市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從破解這些時代難題上尋找突破口。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一是加快向智造業轉型升級。著力建設未來產業體系,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著力打造區域性現代服務業新高地、先進制(智)造業強市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多舉措提升產業鏈水平,促進產業不斷提檔升級。堅持“兩手抓”戰略,堅持一手抓優化存量,加快實施綠色改造、智能改造、技術改造等“三大改造”,通過提高創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機制、增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強調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地位等,加快設備更新換芯、生產提速換線、機器智能換人,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堅持一手抓擴大增量,以技術尖端化、產業高端化、質量頂端化為目標,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搶抓人工智能新機遇,搶抓國家5G 產業高地,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加快發展新一代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物流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推進制造業轉型。
二是推進縣域經濟特色發展。根據城市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如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旅游資源優勢、人文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等,積極承接省會貿易中心或航空港產業建設,以民營企業為基礎,以外資企業為抓手,推動中小企業合作區,加強產業、生態、交通、功能、平臺、空間對接,推進產業互補。依托城市自身產業和區位優勢,按照“產城互動、集約高效”的原則,探討轄縣區的發展模式,如建設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重視文化旅游,構筑創新發展格局。
三是疏解實體經濟提質難題。要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打破發展瓶頸、解決發展難題、激活發展動力、增強發展信心,進一步深化企業服務,進一步更新、拓寬經濟增長點,推動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項目是發展的依托和載體。抓發展必須抓經濟,抓經濟必須抓項目。要在思想認識把去杠桿、去產能、化債務、重環保等新要求同發展經濟統一起來,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增強行動自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問題導向,充分估計投資形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重視投資,科學投資,變壓力為動力,以下更大決心、下更大力氣抓大項目、上好項目。
一要聚焦新興產業抓項目。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是高質量的項目建設。要做發展風險防范,推動經濟工作發展速度,必須有高質量的新興產業項目建設。聚焦新一代新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興材料、信息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新興服務業等戰略性新產業,深入謀劃重大戰略性工程、帶動力強的產業項目和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能的項目,加快形成儲備充足、結構合理的后備項目庫。二要聚焦落實落地抓項目。從引進一個人才,到發展一個團隊,再到帶動一個產業,搶抓推動高質量發展機遇,從種子期、初創期到成長期,全力打造高端產業、高端技術、高端人才匯聚的高地,持續積極開展重點產業項目提質培優觀摩評價活動,注重完善招商機制,重視科技項目、重大制造業項目的招商引資。三要聚焦服務提升抓項目。重視對硬件環境的改善,例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等,創設良好環境,引動招商機制;重視服務環境的改善,巧抓機制改革,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吃透政策,延伸各部門管理、服務等職能,弘揚專業精神,改革創新、優化服務,更加主動地服務好項目和企業,努力優化營商環境,切實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撐起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
實現“爭先晉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科技創新,只有抓住這個關鍵,才能促進民營企業從根本上實現產業變革、效率變好、競爭變強,從而走出一條增強內驅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因此,科技創新是引領民營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強化創新政策扶持,全面推進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業態創新,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活動、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的主體。
首先,尋求人才政策突破。人才是科技型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條件,特別是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民營企業按照需求引才、聚才、用才,應本著“企業引進人才政策為主、政府扶持人才政策為輔”的思路,積極構筑平臺,發揮人才潛能,從個人生活、經濟待遇、居住保障和社會環境上加以改善,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結合戰略規劃,完善人才引進政策、辦法,營造“遠者來、近者悅”的氛圍,為人才施展才華、干事創業營造舒適氛圍。其次,勇于政策創新突破。對領辦、創辦的科技型民營企業,或牽頭承擔省級、國家級重大創新建設任務(項目)的企業,相關部門要注重資金支持。例如,有效推進民營企業“百強工程”,定期召開表彰大會,肯定企業成績,給企業領導人“披紅戴花”,并給予企業家適當的資金獎勵。對獲得省級和國家級科學進步獎項的民營企業,相關部門更是要注重資金獎勵,以有效促進其進一步優化發展。再次,強化金融引導突破。拓寬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強化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是在金融引導上強化突破的一項重要措施。加強科技金融工作的頂層設計,有效利用國家政策,推行科技保險、科技信貸,提倡科技創新,引導民營企業走向自我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最后,加快“產學研”政策突破。作為實施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民營企業也是以企業為核心來配置創新資源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相關部門需在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動力轉換機制上下功夫,樹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一體化創新合作體系,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合作體系為支撐,轉換民營企業動能,實現“小升規”“規升巨”跨越式發展。
推動中小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托政策優勢,重視外出務工返鄉創業群體發展,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在規劃引導方面,政府可成立專項工作小組,推進、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建立集服務、政策、幫扶措施等為一體的創業保障體系,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解決民工創業相關重大問題。第二,在示范帶動方面,可廣泛宣傳報道,并嘗試制定完善的示范項目評審認定辦法,建立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示范園區,通過組織各類評選活動,提升創業者自身的榮譽感和成就感。第三,在完善政策體系方面,要通過資金支持、融資擔保、項目孵化場地、技能培訓等方式,為返鄉創業提供具體支持,同時,在戶籍管理和子女入學上給予寬松條件,提升其創業獲得感。
一是打造人才資源共享平臺,壯大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提升人力資源質量。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高層次人才的集聚,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力量,是提高城市技術創新能力的保證和產業結構變化的深層基礎,充分發揮資源整體優勢,深度挖掘區域人才資源潛能,形成優勢互補的一體化格局,對于加速城市創新驅動發展和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二是完善區域職業教育體系。隨著全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于是各行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迫使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因此,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是經濟建設的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城市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職業教育,形成“一體兩翼”的高等院校辦學格局,在政策、資金、配套設施上給職業院校的發展以重點關注、重點傾斜,著力打造技能人才培養高地,以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三是支持新型學徒制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重視產教融合創新研發,建議依托產業園區,發揮城市產業特色、區位優勢及與德國、韓國等國家的合作優勢,以職業院校為基地,全方位推進制造業領域開放合作;擴大中外職業教育試點,對接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參照“雙元制”師資培訓方案,培訓師資,企業培訓員工,優化教育資源,為智能制造產業提供堅實的科研力量支撐,為行業創新提供可靠的主場陣地。
總之,新時代,新常態,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改造和完善城市發展體系,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力聚焦各級黨政高質量發展既定戰略,著力“探索路徑、打造樣板、走在前列”,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發展,以高質量項目建設促發展,以扶持企業創新促發展,以美麗鄉村建設延展發展,以人才集聚支撐發展。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城市經濟發展高質量,增強城市居民獲得感、幸福感,以城市經濟建設的高質量推動全社會高速穩定發展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