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盼盼
(上海市嘉定區馬陸小學 上海 201800)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習數學,對于數學的解題方法和思維模式也有很大程度的促進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可以提高數學學習的水平,對于日后的學習甚至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數學解題需要縝密的思維和一定的審題能力,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思維能力較弱,教師只有在這個階段做好對他們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幫助他們為后續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與此同時,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培養最有效的關鍵時期,亦是其審題能力培養的絕佳時期,教師抓住這一時期,把握正確方法,定能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幫助學生的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1]。
良好的審題能力需要學生可以對提供的數學閱讀材料進行仔細閱讀然后分析,能夠理解材料所表達的數學意思,也就是說從中獲得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其次是根據之前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分析推理相關信息和所提問題之間的聯系,找出正確有效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審題能力能夠更加有效地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也是為什么被人們重視的原因。
2.1 端正態度,糾正讀題不良習慣。端正的態度是審題能力培養和提升的關鍵。小學階段的數學題目多以計算類題目為主,而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練題過多,做題抱有隨意的心態,在審題時,容易出現數據讀錯、題目信息誤解等一系列的問題。以下題為例,體育用品商店每個運動背包售價37元,每個網球42元。小丁丁想買這兩件體育用品,一共花了多少錢?他帶了100元,買這兩件體育用品錢夠嗎?還剩多少元?這是一個簡單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運算類應用題,題目中給出三問,但很多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只看到前一問或兩問,導致解題不全面,對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給予學生適當的練習題量,“大量刷題”不如“精準答題”。與此同時,還可以向學生展示經典錯題,讓學生自行找出錯誤之處,提醒和引導學生端正做題態度,規避常見錯誤,明確問題和已知條件后再下筆解答,確保全面正確地完成題目。
2.2 聯系生活,發現數學實際問題。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在促進學生數學審題能力養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促進學生問題的解決。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供生活中商場購物的場景:一個足球原價是120.5元,打六折,現在可以多少錢買下它?又如,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自己想一下從自己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可以走,然后出示小胖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把線路連接成三角形,最后向學生提問哪一條最近,為什么?通過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更感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促進學生審題能力的養成[2]。
2.3 抓關鍵詞,準確找到問題關鍵。除了上述幾種方法之外,教師要想更好地促進學生審題能力養成,就要引導學生關注題目本身,引導學生找出關鍵信息,對題目當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學生審題能力的提升。以下題為例,把一根長24米的繩子,剪成長度相等的若干段,剪了3次,每段長多少米?學生在做這道習題時,通常會出現以下兩種做法:(1)24÷(3+1)=6(米)(2)24÷3=8(米)。以上兩種解法中,解法(1)是正確的,解法(2)是錯誤的。出現解法(2)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在審題時沒有認真思考分析,沒有理解重要的詞句“剪了3次”的真正含義,想當然地認為“剪了3次”就是“剪成3段”,所以出現24÷3=8(米)的錯誤結論。
2.4 獨立審題,掌握正確審題方法。現在學生在審題時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如果第一遍找不出問題所在,就會對題目形成先入為主的概念,覺得這道題目太難,自己是解不出來的,那么在后續的審題、答題中學生就很容易出現這種心理,影響學習積極性。這時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講解審題的重要性,還要傳授給他們正確審題的方法,提供學生獨立審題的機會,因此促進學生養成更好的審題能力。例如,在《組合圖形的面積》這個知識內容中,學生面對這些圖形的變化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再加上審題方法的不正確更會加深自身的疑惑,使題目理解起來越來越困難。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審題,把題目多讀幾遍,明確題目的要求,按步驟依次進行相關操作,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在接下來的審題解答過程中不斷練習,以此來促進審題能力養成[3]。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也是符合當前教育教學發展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做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