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英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街回族小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我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舉手發言的就那么幾人;有的同學站起來總說不出我預設的答案;還有的同學上課總發呆;即使我講錯了也沒有同學質疑。以前我總認為是學生不認真聽講,不愛學習。但是隨著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才發現是因為教師沒有激發起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不思考,被動地接受學習。那么學生的思維習慣從哪里來?不容置疑肯定是課堂。下面我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學習雖然是一個一個的知識點,但這些知識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結構中,在系統中的,是能夠被喚醒、被調用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能夠為新學的知識和經驗作鋪墊,現在學的知識又能為以后的學習服務。因此,我們每節課要找到知識的生長點,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為探究新知鋪路搭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網絡、發展思維。
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時,是在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既是前面已經學過的用乘法口訣求商知識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學習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在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認真傾聽、及時反思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都是通過有趣的情境圖或實物圖引入的,因此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開始。教師首先要專研教材,正確解讀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然后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思考、表達,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及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我在我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一)》時,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熟悉的游樂場引入教學,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充分觀察,并說一說圖中有什么,可借助肢體語言演示,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每個實例的運動形式,讓學生繼續舉出生活中的其他實例,最后應用結構化教學方式引出本單元教學內容:圖形的運動。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讀題時通過勾畫信息和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然后通過畫圖分析題意,最后列式解答。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例3的解決問題時,主題圖中給出一些玩具的單價:一只小熊6元,一個地球儀8元,一個皮球9元,一輛小汽車的價錢被小朋友擋住了,問題是56元可以買幾個地球儀?在教學時,我只出示信息并沒有出示問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說說你知道了什么,然后用一句話說說圖中信息,既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簡潔美,又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然后讓學生根據信息提一個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出示例題的問題,再引導學生找出和問題相關的信息,讓學生明白一個問題至少需要兩條信息才能解決。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通過畫圖表示信息和問題,在畫圖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這道題也就是求56里面有幾個8。最后列式、檢驗、口答。再解決想一想的問題:如果24元買了6輛小汽車,一輛小汽車多少錢?通過分析理解讓學生明白這道題實際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幾的問題。最后比較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與單價、數量、總價間的關系,以及讓學生學會從問題出發和從信息出發兩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在本節課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教學中設計有效的動手操作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平均分》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動手分小棒,交流分法。只有在操作的過程中才能直觀體現出平均分兩種情況的不同,從而理解平均分的兩種含義。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只是掌握已有知識,而是能夠在將來進入社會、參與社會并創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們要以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終把學生培養成能主動的、明辨是非的、獨立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