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燁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 江蘇 常州 213161)
概念核心是指在教學中起到統領、主導作用的概念,抓住了核心概念就是抓住了教學的命脈,掌握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掌握了知識的精華。本課的核心概念是——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想要了解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就需要制造聲音。很多教師是盲目的讓學生去制造聲音,并沒有把握核心概念中的關鍵點,進行有方法有結構的制造聲音。
物體是聲音產生的條件之一,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產生的可能。很多教師忽視了概念中“物體”這一關鍵,使制造聲音的活動徒有其表,僅僅是為了制造聲音而做這件事,沒有目標,失去價值。制造聲音,讓學生發現聲音的產生離不開物體,這個物體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甚至是氣體。這一環節,教師提供有結構的材料,鉛筆等是固體;一杯水有了液體;試管可以吹,氣體發聲。
聲音產生的另一個條件是振動,即概念中的另一個關鍵點。也是本課概念教學中的難點。
片段:
師:在上一個教學活動讓學生知道了聲音產生的條件之一是物體。老師講臺上有很多物體,怎么沒有聲音呢?
生:要吹、打、拍。
師:不同的方法有沒有相同處?
生:互相撞擊。
師:互相說明要有幾個物體?
生:兩個。
師:兩個物體相互接觸,相互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力。
師總結:物體受力后,動了,才會產生聲音。
這個板塊教師并沒有設計活動,而是利用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他們認識到制造聲音的行為與聲音的產生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將學生的已有經驗提煉,上升,形成概念。
物體發聲,需要振動。但這個振動的現象,學生是不注意的,是不能主動觀察到的。第一步,要讓學生認識到凡是發聲的物體都在動,所以讓學生制造聲音的時候,要用多種方法,這些碰、吹、拍等方法是讓物體動起來的方法。第二步,物體動的方式是怎么樣的?能不能看個清楚呢?教師利用橡皮筋和尺子,通過讓學生彈一彈、撥一撥,聽一聽、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總結出物體發聲的動是一種來回的,快速的動,總結出振動這一概念。
本課的概念教學是由一個個活動板塊組成的,每一個板塊依次凸顯概念中的一個關鍵點,這個板塊的設計就是幫助學生建構出,聲音產生的另一個條件——動。板塊與板塊之間呈階梯狀,前一板塊不僅得出了物體是聲音產生的基礎條件,還為這一板塊的思考奠定基礎。
初步建構出本課的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后,此時,學生的認知結構還不完善。橡皮筋、直尺的振動是直觀現象,是很容易觀察的到的,其他物體發聲時真的在振動嗎?
片段:
教師出示音叉,敲擊,聽到“?!钡穆曇?。
師:音叉發聲時在不在振動呢?同學們嘗試一下。
生:敲完后貼在手上或臉上,感受振動;敲完后立刻放到水里,看到水花四濺;敲完后放在懸掛的球邊,球跳起來。
師總結:有些物體發聲時的振動,并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出來,但是借助其他物體就能觀察到,凡是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已經得到了,那么這個結論是否經得起檢驗呢?怎么讓正在發聲的物體立刻停止發聲?通過這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檢驗學生所學,并檢驗這個結論是否可靠。
片段:
師: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你能讓正在發聲的音叉停止發聲嗎?
生:讓音叉停止振動,聲音就會停下開。
師:讓振動的音叉停止振動,聲音會停止嗎?大家來試一試。
生操作。
師:你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嗎?
生:用手捏出正在發生的音叉,聲音立刻消失了。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音叉不在振動了,聲音就消失了。
師總結:是的,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通過探究,本課的概念得到了完善: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物體振動,聲音產生;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科學概念建構好之后,教師還可以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檢驗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情況,完善學生對科學概念的認知,豐富學生對科學概念內涵的理解,并能利用科學概念解決一些問題,做到既能懂,也能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一些觀察、實驗、設計、調查等活動,在活動中實現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深化和完善。
科學概念的建構和完善要通過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形成,使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學生從實踐中產生的,讓學生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概念的內涵。同時,也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隨著一次次的體驗,使學生對科學概念的認知得到深化和發展,逐步提高,逐步完善,逐步加深。在不同的階段,教師要引導著學生一步一步拓展他們的觀念,建立科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