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成
(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錦華幼兒園 江蘇 昆山 215300)
近年來,“田園課程”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關注和重視,加強田園課程建設,不僅有助于豐富教育資源,而且能推動游戲化教學的深入發展。幼兒正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將田園課程引入幼兒教育中,能夠使幼兒獲得更多實踐和探索的機會,有助于促進幼兒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顯著提升,從而為其今后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田園生活是充滿青春活力的,所以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學應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好動,活潑開朗的性格,從而使得幼兒能夠健康快樂的學習與成長。同時,這也是開設田園課程的主要目標,所以在田園課程建設中,應緊緊圍繞這一目標來開展實際的田園教學,通過對田園生活元素進行探究,對田園游戲進行實踐,來實現幼兒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謂的學習能力。
通過田園課程的開設,幼兒將會對大自然產生熱愛。比如田園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動植物,蔬菜,水果等,一眼望去給人以清新,美的感受,而幼兒同時將會這些新奇的事物產生濃重的好奇之心,這將會引導他們對田園事物進行觀察,分析,以及探討等,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同時在對田園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幼兒甚至與大自然之間形成特殊的朋友關系,此外他們還會對田園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保護欲,比如動植物進行愛護,對自然資源進行節約等等。另外,幼兒在對田園生活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還會形成一定的創新和創作精神,比如有些幼兒園學生對某一花朵特別喜歡,但是又不能摘取,那是對大自然的不尊重,這時他們就會想著自己能不能用其他材料對花兒進行制作呢?所以基于這一想法的萌生,他們可能會主動的進行特色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實現了樂趣和學習的并存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農村孩子而言,樹枝、昆蟲等就是他們最興趣的內容.對此,教師要善于結合幼兒實際,組織他們多到自然中走走、多接觸自然環境,以便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如在蔬菜園參觀時,幼兒在絲瓜上發現了一只瓢蟲,興趣陡然大增,個個圍了上來,并且議論開來,有的說瓢蟲不能碰,有的說瓢蟲樣子可愛,有的說瓢蟲在吃絲瓜等等,雖然答案有點幼稚,但這正是他們的興趣增長點。對此,教師索性放開手腳,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并將他們的問題整理出來,放到家長微信群里,鼓勵幼兒與家長一起尋找答案。然后再組織幼兒開展分享會,讓幼兒分享自己的體驗。
對于幼兒來說,最重要的是主動探索興趣的培養。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才是主體,而教師要成為引導者、組織者、發現者,把問題拋給幼兒的同時,也把分享的機會讓給他們,鼓勵他們通過觀察、探索、思考得出結論,并從中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樂趣。
課程按照呈現形式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其中校園環境也是隱性課程的一部分。幼兒園不僅要做到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還要做到讓臺階、走廊都會說話,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按照田園微課程分類設置主題區域。
如在幼兒園設置“農具區域”,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呈現一些農具或仿制農具,還可以開辟蔬菜地、植物角等,讓幼兒時刻感受田園風光。如有條件,也可以組織幼兒做觀察記錄,如針對“蠶豆的一生”這一主題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創設“蠶寶寶成長記”展示墻,讓幼兒通過照片或繪畫的方式將觀察到的蠶豆的變化展示出來,與大家進行分享。
要想確保田園課程建設的順利實施,有效的實踐方式必不可少。首先,幼兒教育者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田園資源和活動空間。田園資源指的是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教育材料,比如樹枝、鮮花、種子等,通過這些資源,能夠幫助幼兒獲得更多正確的認知,同時也能加強幼兒教育與大自然的緊密聯系。而活動空間是指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的場地和區域,比如種植區、采摘區、觀賞區等,讓幼兒在不同的游戲區域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從而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實際需要。其次,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游戲方式,比如田園勞作、田園探索、田園繪畫等,爭取在增強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能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3]例如,在幫助幼兒樹立環保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田園故事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幼兒在環保故事中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田園課程應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對田園課程的建設目標和設計內容進行多方面的綜合和分析,以幼兒園田園課程實施的有效性。田園課程的實施使得學生更為親近大自然,領略到田園風光的美麗所在,對大自然產生強烈的喜愛之情。大自然與生俱來的生機在一定程度上還使學生養成了活潑,開朗的自然性情,有利于學生的性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