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光宇 王志強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實驗中學
體育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體育課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學生體育學習的“素材”和“范例”。體育教師應依據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特點,從學生的學習起點對教材進行多維解讀的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運動技能的形成、發展和應用,以技術的學習實現體能發展,在合作練習中實現學生情感的體驗等。充分發揮體育教材的生物改造、技能發展、文化傳承、情感適應等價值與功能,分析教材的特點,確定具體教材的價值和功能。本文認為教材功能和價值的具體路徑主要包含:以課堂學練促進學生體能、以多維評價凸顯教材隱性功能、以技能學習呈現教材核心價值、以組合練習彰顯教材運用功能。
在準備活動中滲透體能練習需要把教材相對應的技能滲透到準備活動中,通過準備活動實現技能的學習和體能的強化,如“山羊分腿騰躍”,在準備活動的韻律操中融入俯臥撐、俯臥挺身跳、俯臥提臀分腿跳等動作;在“前滾翻”的準備活動中設計“大灰狼和小刺猬”的游戲,小刺猬在繞豎排墊子進行有節奏的慢跑,當聽到“狼來了”的信號后,立刻跑到墊子上團身滾動10次進行自我保護。在韻律操中滲透俯臥挺身跳、俯臥提臀分腿跳,在“大灰狼和小刺猬”游戲中滲透團身滾動都是對教材價值的開發與滲透,以俯臥挺身跳、俯臥提分腿跳增加學生的手臂支撐力量,體會分腿動作,以團身滾動既是熱身又是對學生空間感知能力和體能的滲透。
技術動作的練習能夠促進學生的體能,教師首先分析教材能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發展,接著在教學設計時既要考慮技術的學習又要考慮能力的發展。如“前滾翻成坐撐”,教師首先要分析前滾翻能發展學生的團動能力、空間感知能力等,內容設計為:學生坐在墊子上嘗試團身滾動——比一比團身滾動3次(5次、10次)誰快——團身滾動3次(5次、10次)起立——教師講解示范前滾軸成坐撐——學生嘗試練習——集中糾錯——學生再次反饋練習——組合練習(前滾翻成坐撐+后倒團身滾動起立)——游戲。教師多次采用團身滾動3次(5次、10次),意圖為通過團身滾動的學練呈現學生的團身滾動能力,在促進技能的形成的同時同步發展學生的體能。
“課課練”與主教材需要有機結合,教師既可以將“課課練”滲透在主教材的技能教學中,也可以在主教材學習后作為補償性的拓展和延伸,“課課練”的設計必須以教材的學習為前提,“課課練”內容與主教材的搭配是必要的,“課課練”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專項素質,是為主教材的學習奠定堅實的身體素質基礎,如“投擲實心球”,教師需要把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作為本單元的“課課練”內容,以俯臥撐、引體向上等方式來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當學生具備一定的上肢力量后再開始投擲實心球教學,在30米加速跑、跳躍項目中設計一些原地的跳,教師應根據主教材學習的需要來設計“課課練”,既發展了學生的素質又為主教材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一內容的不同課型也需要合理安排“課課練”,如“橫箱分腿騰越”,新授課時可采用手撐地橫劈叉、立臥撐(臥撐成分腿)、分腿俯臥撐、縱跳摸高等,復習課時可采用縱跳摸高、原地分腿跳、三步慢跑分腿跳等。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個人和小組進行能力評價,評價包括:觀察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創新能適應能力等。評價時要結合教材特點以凸顯教材的隱性功能,如體操類教材需要保護與幫助,教師可以對合作能力進行評價,以“搭房子”(兩人背對背坐在墊子上,用肩肘倒立的動作讓兩人腳尖相碰即完成房子)的雙人合作練習方式,或以高房子與矮房子的變化提升合作難度來促進學生合作能力;在教授“肩肘倒立”時,教師完整示范后可提問學生:雙手怎樣叉腰?手肘怎么撐地?通過類似的提問來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助于挖掘教材的隱性功能,在學習過程中既能提升學生的多維能力,又能促進技能的掌握,以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
發展性評價包括對學生技能掌握情況的評價和對鍛煉習慣、鍛煉方法等的滲透。教師以針對性的發展性評價來培養學生的終生體育意識,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隱性功能,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做出有助于學生發展的合理評價,如“耐久跑”,教師設計以節奏為主題的教學環節,在音樂節奏的引導下提出“兩步一呼、兩步一吸”的呼吸方法,用肯定性的語言鼓勵學生,當學生掌握節奏后,可用萊格爾跑鼓勵學生比一比誰厲害。在教學評價時以發展的眼光看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運動。發展性評價對學生具有啟迪智慧、開發潛能、激勵創新的功能,合理運用發展性評價能激活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養成運動習慣。
教材的核心價值是教什么內容與發展什么能力,其內涵是體質與心理的和諧發展,體能與技能的共同提高。如50米快速跑能發展學生的速度、協調,實心球能發展學生的力量、柔韌、協調,在體育課中,技能學習要圍繞教材的核心價值去展開,在實際操作中,應分析教材特點,圍繞教材的核心價值進行教學設計,如跑類教材的重點是掌握各種跑的技術,發展快速奔跑能力,其核心價值是發展快速反應能力、運動速度能力、有氧或無氧代謝能力。以“站立式起跑”為例,教學流程:多種啟動姿勢游戲——比一比哪種姿勢啟動快——嘗試練習站立式起跑——教師重點講解示范(異側手在前、雙腿稍彎曲,重心前傾)——學生相互觀察練習——教師反饋評價(正確與錯誤演示)——學生相互評價練習——組合練習(高抬腿+快速跑、深蹲+快速跑)——拓展性游戲。
運用是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如何實現合理運用呢?以組合練習的方式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組合練習是指多個技能練習的組合,彰顯練習形式的多樣化和能力發展的多樣化。如球類教材的最終目標是會打球、會比賽,在教學設計時應體現出教材的運用功能。以“雙手胸前傳接球”為例,教師設計“向左或向右運球2次+傳球”“直線運球+傳球”“傳球+投籃”等形式;以“腳內側傳球”為例,教師設計“踩球十運氣球十腳內側傳球”“扣撥球+腳內側傳球”“運球十腳內側傳球+射門”等形式,教師通過各種各樣的組合練習,改變了為學技術而學技術,實現了技術的學以致用,從而教活了教材,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不僅是“教教材”和唯“技術”,應以運動技能為載體,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實現體能和情感的和諧促進。在體操教學中降低技能學習的技術要求,通過多樣化、趣味化的練習發展學生運動能力,激發學生的參與樂趣;在滾翻教學中以發展學生滾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為主;在肩肘倒立教學中以發展學生空間感知能力、平衡能力、身體控制能力為主;在“雙手前擲實心球”教學中不刻意強調蹬地、揮臂、壓腕、撥指,以“空中打靶”“以肩為軸揮臂鞭打”來提高出手角度、速度、力量,達成學習的實效性與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