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芮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對于高校會計專業而言,財務管理課程是其核心,然而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因為財務管理涉及很多公式及模型等內容,所以很多教師都會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工作,而學生只能一味地記筆記、做習題以及背公式,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傳統,而且還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意識的培養,同時也無法將學生的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進行提高,在該教學方法的作用下,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處于一種極為緊張的狀態,而這也會對課堂教學的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財經類高校必須要對財務管理課程進行有效的改革。通過改變傳統財務管理教學模式,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進行培養,高校教師就需將教學案例與知識講授進行有機結合,這樣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財經類高校之所以開設財務管理課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可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高能力財務管理人才,因此高校的財務管理人才必須滿足社會的發展要求。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校需要掌握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財務管理人才。然而,很多財經類高校開設的財務管理課程并不能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同時其也不能結合經濟發展要求更改課程內容。在此期間,因為高校并不了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對財務管理課程所提出的要求,所以他們開設的財務管理課程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只是注重國內企業的財務情況,至于外資融入中國所產生的財務風險及機遇、方法等,并沒有進行重視,而這也導致他們培養的財務管理人才極為短視。與此同時,很多高校并未將財務管理課程與知識經濟進行有機結合,如今已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如同資源,對于這些知識人們需應用財務管理原則進行科學管理,然而因為一些高校開設的財務管理課程缺少知識經濟評估及管理內容,所以他們培養的財務管理人才無法滿足知識經濟的發展需求。
對于財務管理課程而言,其自身包括很多理論知識,且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方法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在此期間,高校教師需要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便可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財務管理教學的質量及效率也會得到提高。然而許多高校采用的課程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仍然是以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模式為主,正因如此,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無法得到有效的調動。而且在該教學模式的作用下,財務管理課程教學變得極為枯燥、乏味,不僅致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同時教師也無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受到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參與財務管理課堂的興致不高,這也導致課堂氛圍過于沉悶、壓抑[1]。
在開展財務管理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現代化教學策略進行應用,教師的教學負擔也會得到減輕,而學生對復雜、邏輯性較強的財務管理知識也能進行深入的理解。然而因為受到經費及教學手段不足的影響,許多高校并未配備先進的教學設備,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效率低下,教學目標也無法得到有效的實現。
案例教學即是指對案例進行選擇和分析。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案例,這樣也有利于他們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分析。通過借助案例的形式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不但可以很好地接受,同時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得到激發。再加上將案例融入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則可由理論到實踐,再重歸回理論,這樣他們自身的發現問題、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得到全面的提高。對于案例教學而言,其目的在于借助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并不是一直進行理論研究,所以學生不僅要懂得理論,同時也要將理論知識合理運用到實踐之中,這樣理論與實踐就可融于一體。針對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案例,教師可通過以下方面進行選擇。
在學期剛開始時,因為學生剛接觸財務管理知識,而且課程內容也是以基礎知識為主,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以理論教學為主。舉例說明,針對課本中對資金時間價值計算等知識的介紹,學生很難正確區分,所以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理論授課,之后再結合某些公司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和判斷,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及體驗財務管理知識,這樣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效果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2]。
在學期的中后期,因為學生已掌握基礎的財務管理知識,所以教師可以開展案例教學。以“投資決策”教學為例,教師可借助案例,并將投資決策的方法合理融入案例教學中。在此期間,教師需合理選擇企業投資案例,之后提出三個投資方案。此后,教師便可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從而選出最佳的決策方案。最后教師需要對教學進行總結和歸納,通過這一教學過程,借助案例可以對理論知識進行闡述,之后便可將理論應用到實踐活動中,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對財務分析法的理解及運用。
在開展財務管理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對案例進行合理選擇,針對案例素材及分析要求,也需提前發放給學生,這樣他們便可提前了解案例內容進而做好預習作業。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分析要求進行提示,之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再者教師需要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進而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討論結束后,教師需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發言。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和總結,并對最后結果進行公布。
財務管理案例教學實際上是借助案例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引導他們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理解的一種教學模式。所以在開展財務管理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案例。教師只有合理選擇案例,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才能繪聲繪色,并將學生的目光吸引到教學之中,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得到全面的激發。不過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對以下內容進行全面考慮。
教學案例是針對具體問題通過整理而形成的,可以說案例來源于實踐。教師要想保證案例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對財務管理案例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可以將虛擬情節合理添入其中,這樣教學案例也能更加豐富、生動。與此同時,情節雖是沒有發生的,但其也要符合實際情況并容易理解,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學習興趣,并進行認真聽講。而教師只有選擇真實、客觀的教學案例,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才能得到提高,而學生的積極性才會得到調動[3]。
針對教學案例,教師可在其中設置針對性問題,他們設置的問題既可以是顯而易見的,又可以是較為隱晦的,通過提出問題,學生可以進行思考,至于隱藏在案例中的問題,教師也可讓學生進行自主挖掘。總而言之,針對問題,教師需進行有意識的設置,這樣不僅可對學生的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同時還能將他們的記憶能力進行全面提高。
在開展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案例需具備典型性及代表性,同時也要帶有目的的選擇案例進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避免將教學問題視為教學案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理解,進而解決問題,而財務管理教學的效果也會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在財務管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案例的選擇需尊重客觀現實,同時也要做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及掌握案例內容,而教學效果才能達到最佳。此外,高校為了能培養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財務管理人才,他們在開展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進行全面認識,通過將新的社會環境對財務管理課程提出的要求融入課堂教學中,學生也能得到高效、有序的培養,而他們自身的能力及素養也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在對高校財務管理課程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高校需要對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背景進行了解,其中包括財務管理的內容及要求,再通過將這些內容及要求運用到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對學生也能進行全面、有效的培訓[4]。
總而言之,在對財務管理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高校不僅僅是采用某一教學方法,而是借助多樣的教學模式進行工作。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對案例教學法進行采用,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借助其他的教學方法進行工作,只有這樣,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素養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