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鳳
(福建省龍海市海澄中心小學 福建 漳州 363102)
從目前來看,課堂教學中,受應試理念影響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較少,缺少良好的中華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只關注學生是否獲得理想分數。同時,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方法相對單一、枯燥,難以喚醒學生學習熱情,且呈現出了引入效果不佳的問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為改善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淺薄認識,要創新文化教育滲透。
語文學科人文性色彩明顯,課上,要立足語文學科人文價值,深入剖析教材,用心篩選充滿仁義禮智信和抒情言志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整理一些古訓和蘊含歷史洪流的文章,用古代文明教育學生,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中,除了要利用好語文教材,還要利用好信息技術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延伸和拓展古代文化,開闊學生中華傳統文化眼界。對內容進行補充時,要注意符合教學實際,且要貼近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以取得較好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滲透效果。舉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北京的春節》一課教學時,可深入剖析課文中對老北京風俗習慣和傳統年文化獨特魅力的介紹。課上,先引導學生自主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春節資料,分享春節來歷,交流祭灶掃塵、貼春聯等春節習俗,講講春節的傳說。接著,聯系課文,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這樣一個問題: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反復讀一讀課文,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將深入品味爆竹、香甜、開心等年的味道。其中,在香甜這一年的味道品味中,透過文中關于臘八粥、臘八蒜、肉、雞等飲食語句描寫,體會到春節這個傳統節日洋溢的幸福感、滿足感。而在開心這一年的味道品味中,將通過分析逛廟會、元宵燈會等傳統節日活動,體會到人們娛樂、高興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將主動傳承春節節日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的創造力。為深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知,要積極組織多元教學。基于多元教學下,引領學生誦讀古詩文,于古詩文品讀中理解勾勒畫面,體味其情感內涵,內化其思想文化。誦讀期間,要注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保證他們能讀出真情實感,深入感知其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多元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組織情境教學,用直觀畫面為學生生動呈現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加深他們文化體驗。另外,要積極開展合作教學、比較教學等多元教學活動。例如,在《己亥雜詩》一課教學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作者拳拳愛國之心的感知,主動傳承這種中華傳統文化。課上,可先帶領學生朗讀全詩,理解詩句,再賞析詩句。詩句賞析中,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一提到“萬馬齊喑”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場面?這里說的是大清朝的馬嗎?舉國上下是怎樣的死氣沉沉呢?合作學習中,學生們將通過想象英法聯軍打到家門口而皇帝逃之夭夭,大清朝官員們只顧貪污腐敗、欺壓人民,百姓流離失所的場景,深入體會這個意象所表達的悲哀、憤恨情緒。接著,可繼續引領學生聯系上下文,品味整首古詩內容,說一說表達了作者希望的“九州生氣”是怎樣的?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小組討論中,學生們將透過作者希望的國泰民安、生機勃勃、安居樂業“九州生氣”,感知到他抒發的熾熱愛國情懷。期間,學生們將加深對愛國主義精神文化的感知,受到較好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書畫,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日常教學活動中,為取得相對高效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滲透效果,要精心安排書畫練習。書法、繪畫是兩種傳統文化精粹。同時,一些書畫作品充分展現了家國情懷和人性秀美,透過筆鋒呈現了優秀品質。基于此,可用來熏陶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于書畫作品欣賞中對學生進行洗禮,向他們灌輸中華傳統文化。另外,在書畫練習中,可適當引入一些名人事跡、文化故事等,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更好的融合思想文化,提高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效果。書法藝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口語交際《聊聊書法》一課教學時,可先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出示一組古代書法家作品圖。包括趙孟頫行草書《俗塵帖》、清代姜宸英小楷《洛神賦》等等,加深學生對書法藝術魅力的體會。接著,請學生自由發言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古代書法家及他們的故事。這時,有的學生會說道有“書圣”之稱的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隨即,可帶領學生欣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再請書法好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然后,引領學生感受學習書法的益處,鼓勵他們靜下心來,自由練習隸書、楷書等的寫作,發揮靜心品格寫出一幅富有美感的書法作品。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感受書法的不同藝術風格,欣賞書法作品,學生們將吸取一些書法藝術精華,增進對書法藝術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并從中養成良好靜心品格。
以往教學中,局限于分析、講解課文內容,削弱了中華傳統文化滲透效果。面對這個問題,要發揮好主題探究活動重要作用,其能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悟。課上,要根據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探究教學,在向外延伸基礎上豐富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受和體驗。期間,除了閱讀、理解課文以外,要重視組織感受、創作等探究性學習活動,基于探究任務驅動下,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悟式學習。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在《十五夜望月》古詩教學中,可抓住詩中對八月十五夜晚的描寫,安排一次“中秋節”主題探究活動。探究性學習中,要求學生自主利用網絡平臺搜集與中秋節來歷、習俗、美食等相關的資料,展現自己所了解的中秋文化。接著,組織“小小歌謠傳情意”、“佳節感恩送祝福”、“追根溯源話中秋故事會”、“情滿中秋詩詞吟誦比賽”等探究性學習。其中,在“情滿中秋詩詞吟誦比賽”探究性學習中,鼓勵學生自由選擇唐詩宋詞、中外詩歌等進行朗誦,表達情感。待學生進行完探究性學習以后,順勢進入《十五夜望月》這首古詩的教學,帶領他們同享中秋明月。期間,通過組織“中秋節”主題探究活動,學生們將深化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主動探究中秋文化,進而傳承優秀節日文化,養成積極向上品質。
趣味活動,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利用好第二課堂,組織豐富多彩活動,于活動中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學生語文素養。趣味活動具體開展中,還可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以車輪式方式組織成語故事分享、“每日一詩”、古詩文競賽等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同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豐富多彩主題活動,利用主題活動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使學生努力成為傳統文化繼承者。另外,要利用好公眾號、微博號等信息技術開展實踐活動,分享中華傳統文化資源。以《伯牙鼓琴》一課教學為例,可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組織一次“高山流水”成語故事分享活動。活動中,要求學生自主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資料,再在一分鐘時間里向全班同學分享春秋時代俞伯牙和鐘子期如何成為要好朋友的故事,通過講故事解析高山流水是用來比喻知己的含義。待學生講完“高山流水”成語故事以后,正式進入課文的學習,引領學生查字典、讀課文,理解課文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的意思。在這里,通過組織“高山流水”成語故事分享活動,豐富了學生對語言文化的了解,達到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目的,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綜上可知,在各種文化相互交融背景下,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十分重要。日常教學中,要重視對語文教材進行全面剖析,提取具有教育價值的文化元素,并有針對性地組織誦讀、合作學習、情境教學等多元教學活動,安排書畫練習,以深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知。同時,精心組織適合的主題探究活動,設計趣味實踐項目,以豐富學生文化體驗,增加他們中華傳統文化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