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珍
(福建省沙縣涌溪中心小學 福建 三明 365507)
用本族語進行外語教學,初學者會按照本族語的思維習慣去學習和理解外語。極易在兩種語言系統中產生混淆,起到負遷移的作用。用英語進行英語教學能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能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提高教學效率。
在兒童的英語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兩個因素:心理和年齡特征的差異。兒童心理特征及其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2.1 可塑性強。兒童時期是發展思維能力和形成認知方式的重要階段,所以這個階段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對兒童英語學習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好奇心強,易于培養興趣。在教兒童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只要我們能夠適當的引導,學生就容易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
2.2 沒有過重的心理負擔。對中國人來說,英語是一種全新的語言。對成年人來說他們有的人認為學習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一種“冒險”。害羞、膽怯、焦慮等心理負擔到英語學習有較大的影響。而與之相比,兒童的害羞、膽怯、焦慮等心理因素所帶來的副作用就小得多。因為兒童敢于并口,善于表現自己,善于模仿,積極參與各項活動。
2.3 在教學中依據兒童特點。在教學中依據兒童特點,營造生活與語言相聯系的環境。運用媒體及多樣化教法,實現課堂的情景化、游戲化、生活化和活動化,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這種氣氛與環境就是滋生語感的土壤,教師用英語講課時,每個詞、句、語言的日積月累,學生逐漸理解,并將所學到的英語語言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情景中,更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認為只要學生發揮了主體作用,有濃厚的興趣,愛學、敢說,用英語教學是可行的。
3.1 口頭語言與體態語言相聯系使學生聽懂。用英語進行課堂教學,首先解決的問題是讓學生聽懂,增強自信心。我認為首先使用的教學英語要適合學生水平。多用使用頻率高的語言,并且決不要說一句英語用母語給學生翻譯一句,這樣造成學生產生對母語的依賴心理。鑒于此,可以用手勢、動作等體態語言使學生理解。例如我在講“sit,stand”等詞時,我采取用手勢、動作等體態語言進行講解,我邊坐邊說“sit”,再站起來說“stand”,這樣通過動作和語言,加之學生自己的實踐,長期下來,學生就會形成一種語言與產物形體相聯系的觀念。
3.2 抽象語言與具體形象相聯系使學生用表象去理解。對語言學習,我們應該明確兩點目的:一是掌握語言邏輯性,二是領會語言的形象性。在教學中應該培養起學生把抽象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情景相聯系的能力。教師應盡可能地借助圖片、表情、手勢、實物和簡筆畫等幫助學生理解語言。例如在講國家的名詞時,我采取用各國國旗和地圖的圖片與國家名稱相對應的方法來講解。然后我再用圖片和地名的卡片進行搶答游戲,更容易掌握,因此要教好語言就得使形象和語言結合起來。
3.3 情景與語言相聯系使學生在情景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是人們在社會中進行交際的工具,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必須培養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將語言形式和交際聯系起來的能力。語言以情景為依托,通過視覺、聽覺的協調作用能加速理解和表達思想的過程。我認為在教學中,應盡可能的設置情景,使學生把看到的情景和聽到的語言相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并用英語直接思維。如在教“How much is it?”時,可充分準備一些物品,如食物和文具等,并且在物品上標出價格,設置學生逛超市的情景,讓學生分別扮成收銀員和顧客,讓他們拿不同貨架上的物品,最后到收銀臺付賬。這樣一創設便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起來又自然又有趣味。
3.4 舊知與新知相聯系使學生用舊知遷移同化新知。教師在教學中應順著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過程和規律進行教學。掌握學生對語言推廣、類推的規律,由易及難,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去理解、學習未知的新知識。充分利用舊知的作用進行大量有意識、有目的的語言實踐,導入和接觸新知,使學生對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逐漸達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3.5 用提問激發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生成語言。
教師應精心設計英語課堂的提問。
A.一問多答,培養發散思維。
我認為教師提問的問題答案不要只停留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解答培養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用一個問題引出不同的答案,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解決同一個問題的能力。
B.多問多答,連環提問。
將一系列有聯系的語言相連在一起,形成環環相扣的局面。例如我在復習現在進行時的時態時創設了一個校園的情景,師生共同充當演員用“Who is not here?”“Is she at home?”“What is she doing?”等句型引導學生進行回答。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精心設計英語提問,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英語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仍需要適當地使用一些母語來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用英語無法說清的事、物及情景。總之,通過大量實踐證明用英語進行課堂教學是必要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