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麗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學 福建 三明 366000)
“讀后續寫”是浙江省高考英語一項新開發的題型,福建省2021年高考也將采用本題型,具體形式是“提供一段350詞左右的語言材料,要求考生根據該材料內容、所給段落開頭語進行續寫(150詞左右),將其發展為一篇與給定材料有邏輯銜接、情節和結構完整的短文。”“讀后續寫”是對考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綜合考查,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進行英語讀后續寫過程中存在“言之無物”、“言之無文”等現象,主要表現為學生思維狹窄、想象力不夠、詞匯與句型的單一等,急需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而課堂實踐表明,教師利用閱讀文本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讓學生在與文本、作者、師生的多重互動中進行讀寫結合的寫作訓練,是指導學生突破“讀后續寫”題型的重要途徑。
“讀后續寫”寫作支架搭建教學是依據文本特點和學生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提煉話題語言、模仿語言過程中完成從“讀”向“寫”的過渡。在閱讀前為學生搭建圖式、問題等導學支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理清文章架構和思想脈絡。
1.1 搭建圖式支架,架構文本結構。圖式支架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對信息進行描述,尤其適合支持學生的高階思維活動,在閱讀導學環節中,引導學生搭建圖式支架,可以幫助學生從繁冗的語言文字中整合需要的核心要點,使其能夠更加清晰地感知文本脈絡,架構文本結構。
案例片段1:以2021年1月浙江省高考英語真題的讀后續寫為例。該材料講述的是作者在萬圣節發生的一件囧事,一家人秉承萬圣節制作南瓜燈的傳統慣例,同時,還保持每年最重南瓜的選拔賽,為了證明自己帶回家的南瓜是最重的,作者將頭塞進已部分掏空的南瓜中,結果深陷窘境,頭被卡住,最后智取腦袋。在“讀后續寫”教學中,筆者利用表格,引導學生從Who,When,Where,What,How,Why六要素出發,梳理文本故事線索和情感線索。學生在閱讀后梳理信息、完成表格,在圖式導學支架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勾畫出故事的基本輪廓,且可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
1.2 搭建問題支架,激活學生思維。問題支架是支架式教法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支架,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地、適時地向學生提供問題支架,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在閱讀導學環節中,教師結合閱讀內容巧妙設計問題支架,可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理清文章脈絡。
在學生的諸多閱讀材料中,無論何種題材、何種體裁,教師都可以針對文章的主旨要義設計一些引導學生理解篇章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且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可以深入地理解閱讀材料,挖掘作者的意圖、情感及價值取向,從而有助于學生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為讀后續寫做好鋪墊。
在學生理解文本材料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讀后續寫任務,包括關鍵詞、段首句應用、字數、人稱、時態等方面要求,同時,為了順利的幫助學生實現從“讀”到“寫”的輸出,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既能降低寫作難度,又能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
2.1 搭建討論支架,明確寫作方向。讀后續寫兩個所給段落的段首句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寫作方向,針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的“言之無物”、“言之無文”等問題,在該階段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續寫兩段進行猜測、討論,通過不同思維的相互碰撞,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寫作認知和寫作思路,從而讓學生的續寫內容變得更加精彩生動。
案例片段2:以2018 年 6 月浙江省高考英語真題的讀后續寫為例,該材料講述的是父親帶兒子去西部荒野體驗旅行的故事。要求考生根據以下兩段開頭語進行續寫:
Paragraph 1:Suddenly a little rabbit jumped out in front of my horse.
Paragraph 2:We had no idea where we were and it was getting dark.
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細讀兩段續寫的開頭語,理順續寫段落的邏輯關系,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以下問題展開頭腦風暴,合理創新故事情節。
Paragraph 1:(1)What happened after the rabbit suddenly appeared? (2)What were the reaction of my dad and me? (3)What were the reaction of the horses?
Paragraph 2:(1)What happened to make them lost? (2)Did they finally find their way back? (3)How did they find the way back?
通過以上討論支架的討論,學生知道了在第一段續寫中應從rabbit出現后發生什么事情著手寫,重點描述兩人經歷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兩人迷路?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寫人看到了兔子、馬看到了兔子有什么反應?而在第二段的續寫中,首句表明天已經慢慢黑了,主人公卻迷路了,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回家的路?在返回家的過程中是否又發生了什么新鮮、好玩、有趣的事情呢?他們最終是否能找到回家的路呢?等等。這樣學生在完成討論任務后,極大程度地激活了寫作思路,也為接下來的續寫掃清了素材缺乏、想象力不夠等障礙。
2.2 借鑒文本語言亮點,搭建語言仿寫支架。在讀后續寫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重點解讀所給材料文本中的語言亮點,可以從詞匯句型、銜接手段、題材特點、語篇邏輯關系等方面入手,為學生搭建可供臨摹、仿寫的范本支架,讓學生在模仿的同時進行自主創新,這樣能在確保語言表達正確的前提下,豐富學生的寫作表達形式。
案例片段3:以《奴隸與獅》這篇閱讀材料的讀后續寫為例,發現文本中有許多優美的句型。
(1)After wandering about for some time, he came to a large cave, overcome by hunger and tiredness.
After結構在句子中做時間狀語,overcome by hunger and tiredness為分詞短語做伴隨狀語。
(2)the lion came gently towards him, without showing any signs of anger.
without showing為介賓短語結構,表示一種否定動作。
在讀后續寫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賞析這些語句,同時通過句子的仿寫訓練,激發學生的語言潛能,為后續的寫作搭建語言支架。
評價反饋是“讀后續寫”的最后一個環節,注重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讀后續寫”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英語學科考試說明》中對“讀后續寫”的“第五檔要求”描述,為學生搭建寫作評價支架,引導學生開展評價,并修改完善寫作內容。
3.1 利用檢測清單,搭建評價支架。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是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徑,利用檢測清單,包括續寫內容是否與段首句契合?續寫風格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是否使用了正確的人稱、時態及銜接詞?是否模仿了上文所出現的不同句式?等等,為學生搭建自我評價支架,一方面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讀后續寫的評分規則,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及時了解寫作中存在的明顯問題并進行修改與完善,有利于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3.2 利用學生范文,搭建示范支架。在讀后續寫的評價環節中,選擇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文作為范例進行示范,利用優秀的作文指導學生記憶與掌握評價標準,對于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通過全班一起討論、批改,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下解決語言使用不規范、邏輯銜接不自然、句子結構單一等突出問題,這樣學生在教師和同學的建議下不斷修改并提升自己的作文質量。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寫作支架的搭建,讓學生經歷閱讀、討論、寫作、修改的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閱讀思維到寫作思維的自然過渡,學生寫作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從而使學生能更好的應對讀后續寫這種新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