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麗華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拂曉中心小學 安徽 亳州 236800)
互聯網與教育相結合在我國步入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已經成為了教育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一技術積極應用到傳統教育中不僅可以為傳統教育帶來全新的樣貌,更可以提升小學數學網絡資源的利用率,豐富課堂形式,增強課堂的互動能力,有利于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課堂導入環節中,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已經習慣了口頭講述課堂導入內容的教學方法。然而,這樣的導入模式不能夠很好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語言描述或粉筆書寫導入的內容,會讓學生從感官上主觀的認為本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十分枯燥。不僅會嚴重影響小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情況,也會使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更加被動,為此,教師可以巧妙利用互聯網進行課堂導入,輔助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與活潑。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數學《生活中的負數》這一單元之前,由于這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復數的有關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心中對于未知知識的恐懼心理,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利用互聯網在網上找一些符合小學四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的動畫內容。在很多教育類的動畫片中,都有關于負數知識的引導性講解,教師可以直接將這些動畫內容下載下來,在課堂開始之前進行播放??紤]到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夠精準地找到這一類動畫素材,為了盡可能節省教師的備課時間,可以讓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下載任意以及和數字有關的動畫片,進行后期配音處理即可。
以《小豬佩奇》這部動畫片為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可以利用互聯網,將網絡上的動畫資源下載下來,進行后期的配音處理。在配音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盡量將劇情改編的和本節課將要學習的負數內容相一致,不可以只顧及動畫片的有趣和好玩而忽略了動畫片知識引導的目的。當動畫內容播放結束之后就可以重新利用傳統的語言引導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本節課的學習。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更能夠巧妙利用互聯網技術,將互聯網中的影視信息轉化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工具,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夠輔助完成課堂導入環節。
很多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發現,現代小學生在數學課的上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而這也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當教師在課堂練習環節中提出一個問題時,很多學生的思維是處于停滯的狀態的,并沒有認真思考教師拋出的問題,大腦始終處于僵直的狀態直接等待教師宣布答案。而這樣的學習態度顯然是處于被動的地位。為了促使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課堂,思考教師也需要從教學方法上做出轉變,利用現代互聯網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考數學問題。
例如:在講解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除法》的課后相關練習題時,由于四年級的除法思考難度相對較大,很多學生在處理四年級除法練習題時,都沒有很好的掌握“試商”的解題方法。而這種解題方法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堂練習環節中,實質上并沒有表現出十分積極的解題態度,而是始終處于被動消極的聽課狀態,期待教師能夠盡早宣布答案,這樣的學習態度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培養。
因此,在為學生設計除法相關的練習題時,教師可以巧妙利用班級多媒體在網絡上尋找一些優質的除法應用題,并且通過為學生設置做做題情境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做題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比如在處理除法的應用題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智慧大闖關”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完成教師課上布置的題目,更是通過課堂闖關的方式來檢驗自己,對除法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將班級內部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投放不同的練習題,每個小組最終回答的題數就是該小組本節課的最終得分,每做完5道問題就算做完成一個關卡。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課堂練習過程中,教師即便不對學生進行過于積極的引導學生因為個人的求勝欲也會開始主動嘗試處理除法的相關問題,而當學生解答問題時,實質上也就完成了對除法“試商”知識的理解與學習。
在學生做題的過程中,考慮到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完成多媒體上的除法題目,可能沒有時間對每個小組所做的題目進行積分。而為了保證每位同學都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教師也可以提前在互聯網上下載有效的計分工具。每組學生完成一個關卡之后,可以任意派出一名同學去黑板上進行點擊式積分,在全班同學的監督下也能夠有效保證計分結果的合理性。而教師在整個比賽結束之后,只需要根據積分結果就能簡單快速的統計出哪一組是課堂比賽中的獲勝組。在勝負欲的影響下,學生自然而然都被帶入到了課堂比賽的環境當中,思維活躍性得到了激發,本堂課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保證。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往往比較簡單,通常情況下,對于較為抽象復雜的內容理解方面都會出現一定的困難。而教師針對小學生這樣的思維短板,也可以巧妙利用互聯網進行延展式的培養,幫助學生從小學階段就嘗試理解抽象內容,建立數學思維,提高理解抽象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完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章《可能性》這一章節內容之后,通過橫向比較教師就會發現本章節的主要知識點較少。而學生在學習本章節內容的過程中,需要耗費的精力也較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可能性的相關知識在日后比例的學習過程中也會反復出現,這就要求教師可以根據日后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深入理解更高難度的“可能性”知識。而在為學生拓展提高的過程中,很多一線教師也會發現,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有效理解這些知識點。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本模塊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還沒有到達四年級階段學生能夠理解的程度。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互聯網在網絡上下載一些易理解的動畫、圖片,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時候總結規律,發現可能性問題的抽象性實質。
對于可能性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教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做一個簡短的總結,最終以數據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讓互聯網成為學生課堂拓展學習的輔助幫手。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這一章節內容的拓展提高并不是必須的,教師在教學時間允許的前提下進行補充式講解即可。如果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根據自身的教學計劃,將相關知識錄制成微課為學生進行講解,學有余力的同學在課下自行觀看即可完成自主學習。
現代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相融合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的一種重要趨勢。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整理,培養抽象思維的習慣,也成為了互聯網技術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學習的重大優勢。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融入互聯網+技術理念,對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成效以及時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互聯網可以有效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同時也能夠完成小學數學高效教學課堂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