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焙隆
(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賓州鎮第一初級中學 廣西 賓陽 530400)
素質教育視域之下,學生教學主體性得以充分彰顯。初中物理不再單純的以理論性知識傳輸為目標,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運用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塑造與提升。而學生動手意識及能力是提升物理素養的助推劑。所謂動手能力即學生發揮學習的自覺性,參與物理知識驗證與探索過程,并以物理思維及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如何依托課堂教學助力動手能力的提升值得教師深入思考。
新課程改革強化了初中物理實驗性及操作性的學科特點,促使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一定轉變。但是就教學實際落實情況而言,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的培養與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而言,第一,學生動手意識薄弱。長期以來,講授式教學方式占據初中物理教學的主導地位。雖然在新課改的加持之下,初中物理教學嘗試將教學主體歸還給學生,但是對于習慣于灌輸式教學的學生而言,探究欲望被嚴重削弱。面對課堂組織形式的轉變,表現出相應的無所適從之態,對于動手實踐缺乏熱情。第二,學生動手能力不足。初中物理具有邏輯性、實踐性、復雜性的學科特點,作為學生初次接觸的新科目,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而初中階段學生面臨激烈的中考競爭,為了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物理應試能力,課堂教學以理論知識為主,教師對于課堂的把控過多,并未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形成了隨波逐流的學習習慣,動手意識及動手能力嚴重不足。
2.1 激發獵奇心理,提升動手欲望。行為皆是思想意志的體現,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而言,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動手的自覺性尤為重要。因此,教師通過優化課堂組織構建形式,提升物理教學的趣味性,給予學生課堂教學新鮮感,激發學生的獵奇心理,為動手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注入源動力。例如,在講解關于“聲音的形成與傳播”相關知識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敲打等方式在教室范圍內尋找優美、歡快、刺耳等各種形式的聲音。同時,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聲音對于人類生產及生活的影響。在激起學生對于聲音敬畏之情、好奇之感時,提出思考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及傳播的?”,讓學生結合課前尋找聲音的過程,提出自己看法,建立對于聲音的初步認知。此外,教師利用兒時常見的“紙杯電話”游戲,帶領學生探索聲音傳播所需要的條件。通過將物理知識融入學生較為熟知且富有趣味性的事物之中,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轉化為動手實踐探索的意識,促進動手能力的提升。
2.2 實施探究教學,創造動手機會。對于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的學生而言,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動手探索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責任意識,轉變任務式學習心態,積極投入物理探索之中。探究式教學無疑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為學生提供寬松獨立的物理教學空間,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獲取知識。例如,在講解“熔化和凝固”相關教學內容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物理認知能力等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針對物體形態及特征、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晶體與非晶體的區別等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初中學生的物理思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適時為學生提供點撥與指導。如當學生對于固體熔化溫度變化規律探索遇到阻礙時,教師引導學生采取倒推式探究方法,即現提出可能性猜想之后逐步進行驗證。教師通過轉變以往將結果直接給與學生的教學方式,注重知識的探究過程,借此為學生提供動手機會,培養動手能力。
2.3 借助物理實驗,提升動手能力。實驗是物理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手段,通過物理實驗不僅能夠將抽象化的物理知識以具象化形態展現出來,而且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為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因此,教師要提高對于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提升物理實驗組織頻率,豐富實驗組織形式。例如,在講解“光現象”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人造彩虹”實驗,首先,教師準備玻璃水槽、玻璃水杯、水、平面鏡以及白紙集中實驗材料,提出思考問題“用什么方法能夠制造出彩虹?”。然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生活經驗構思實驗,并選擇相應的道具完成物理實驗。學生可能會選擇將平面鏡放入裝有一半清水的水槽之中,通過陽光照射在墻面上制造彩虹。還可能會選擇將裝滿水的玻璃水杯放到陽光下,在白紙上制造彩虹等等。教師通過設置相對開放的物理實驗,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意識及能力,強化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
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落實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有力舉措,對于學生建立物理視角、物理思維具有促進意義。但是目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受到學生認知、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需要教師打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桎梏,加快課堂組織構建的創新與優化,為學生創造相對自主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動手探索與實踐的自發性,助力動手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