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晶馨
(甘肅省蘭州天慶實驗中學 甘肅 蘭州 730010)
活動目的地選擇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始。針對初中學生外出學習特點,需要選擇學生接觸較少但喜聞樂見的內容以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而歷史積淀深厚的鄉土資源便成為首選資源。以此次研學旅行“陜西-甘肅-四川”路線為例,結合三省自然、人文歷史大量珍貴資料,體會漢朝、三國文化及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傳承,從而激發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1.1 預先建立學習小組,明確參與學生分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性格和能力差異合理搭配,提前組建學習小組。以此次活動為例,將所有學生劃分為6個小組,每組成員推選出一名有較強責任心、一定組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學生負責本小組各項工作,并合理安排好其他成員需完成的學習任務如前期資料查詢、研學問題收集匯總、研學心得書寫整理等工作,做到分工明確,成員各司其職。
1.2 學生先行了解歷史研究性學習需掌握的基本常識。根據研線路設定,學生制定出所要研究的歷史問題,在教師幫助下掌握如何進行歷史資料收集和整理、調查中采用的方法及步驟、如何進行小組成員交流合作、如何完成學習收獲總結等基本常識。在本次研學活動開始前,各小組成員共確定出三大研究主題并進行資料查詢,做足前期準備工作。
2.1 創設情境,合理利用鄉土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本質即“通過情境的創立和體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由學生自行選擇學習目標內容、自行提出問題、自己決定研究成果呈現方式。”而“研學旅行”屬于實地考察,是對研究性學習的直觀體現。以此次研學旅行為例,學生提出的研究問題之一是“張飛只是一名單純的武將嗎?”,帶著此問題研學團隊走進了四川閬中古城參觀“漢桓侯祠”,看到了張飛使用的兵器及事跡塑像,坐實其驍勇善戰武將身份,也看到了張飛手書“漢將軍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石碑,證明其還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家,且廟內文身坐像也顛覆學生對其“虎頭豹耳五大三粗”外在形象的傳統認知,并最終得出“張飛是一位智勇雙全美男子”的研學結論;在閬中古城貢院,學生提出了“科舉考試能否成功作弊?”的研究題目,通過參觀考試答卷場“號房”,學生們親身體驗號房內狹窄逼仄的環境、閱讀號房外張貼的考試規則、并見到被抓獲的各類作弊物品,經過小組討論寫成了一篇名為《科場作弊難如山》的小論文,完成了“發現問題、掌握方法、深入研究、形成結論”這一研究性學習的系列過程。通過研學旅行進行研究性學習,既是對歷史知識一次直觀展示,鍛煉了學生的研究能力,也是對鄉土資源合理而有效的利用。
2.2 設計學科知識交叉問題,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歷史學科內包含大量地理知識,以往學生在歷史課堂當中,單純依靠歷史地圖、歷史視頻資料無法進行深入理解,而通過研學旅行實地調查走訪,可以對相關知識理解更加深入。以研學目的地“劍門關”和“臘子口”為例,學生分別設計了“1935年紅軍劍門關之戰戰術原則”和“臘子口戰役艱難原因分析”兩道問題進行研究,學生們站在平臺上俯視整個劍門關,對南北地形進行觀察分析,最終得出“應當由南向北進行攻擊”這一研究結論并寫成了小論文;在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學生們通過館內戰役場景立體顯示深入了解當年臘子口附近地形及紅軍作戰戰術,自行總結出臘子口戰役艱難的原因,更是接受了一次革命先烈不畏艱難頑強斗爭的精神洗禮,成為對歷史研究性學習的一次成功實踐。
2.3 教師適當指導,順利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倡導學生自主研究,培養學生研究精神及質疑求證能力。但由于初中學生歷史認知的局限性,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指點,并在研究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情感支持,協調解決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矛盾。此次研學旅行到訪了青木川古鎮,在對古鎮建造者魏輔唐這一人物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們對該人物的評價產生較大分歧并引發爭論,在歷史教師介入及指引下,學生們抓住了評價的正確方向,調和了學生之間的分歧,完成了人物隨筆并鍛煉了人際交往能力。而教師也有責任通過適當引導來營造寬松平等的小組合作研究氛圍,力爭讓每位學生敢于質疑、勤于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體現研究性學習的作用。
在深入實踐進行研究的過程結束后,還需要進行研究成果的體現。此次研學旅行過程中,利用準備好的研學手冊,讓學生隨時記錄對研究問題的解答及新提出問題的研究討論解決過程,并整理及撰寫隨筆和小論文,研學結束后將相應成果在年級組里進行展示,擴大了研究性學習的影響范圍,更讓參與研學旅行活動的學生感受到研究成果被認可的喜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初中學生收獲更多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