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曉娟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冠豸小學 福建 連城 366200)
在音樂教學中,老師們經常強調要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其實就是要重視學生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我個人認為音樂家之所以獲得超凡的音樂聽覺能力,與他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主動地、積極的,并且全神貫注地傾聽音樂習慣是息息相關的。那么,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內,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傾聽音樂的能力呢?
小學音樂課作為以聽覺為主的學科,“聆聽”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音樂教學是要用“聆聽”來作為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的敲門磚,要想教會孩子良好的“聆聽”方式,就得先從平時的傾聽開始。
在課堂上,如果沒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沒有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的課堂氛圍,學生也就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對音樂獨立的思考與見解了。因此,平等對話的課堂氛圍是學生主動傾聽音樂的情感根基。在欣賞教學中,如何創設平等對話的氛圍,我們可以有許多做法。例如:教師播放完音樂作品,學生發表意見時,教師要以聽眾的角色,采用(交換眼神、側身傾聽、舉目凝視、含笑點頭……)等方式與他們溝通,還能用表示支持性的言語:“小耳朵真靈”,“你聽得真仔細”,“這個主奏樂器也被你聽出來了。”……當學生感到老師在傾聽自己的發言并給予肯定時,便會對自己充滿信心。
當我們賦予學生選擇的權力和平等對話的機會時,我們會發現,學生更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并誘發出學生內心深處的傾聽情愫。
音樂的美和音響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素,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會給人的聽覺帶來快樂,并誘發美感產生,而糟糕的音響則使人煩躁,甚至不安。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不良音響的產生。我們可以盡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認真備課,選擇音質、效果最佳的音響材料進行教學;二是做好課前準備,調整好課堂中音樂播放的音量,保證音樂進行的流暢;三是落實課堂常規,減少傾聽音樂過程中其他聲響的干擾。
人的聽覺是有選擇功能的,在音樂課堂上,老師營造的一切音響環境都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在一次觀課活動中,老師讓學生欣賞《陀螺》,結果音響聲太大了,個別孩子聽到抽動陀螺的音樂時都用手捂住耳朵,當老師問到孩子們,音樂好像在表現什么?學生紛紛回答好像魔鬼來了,與實際音樂場景的表現偏離了太多。學生拒絕了音樂音響信息的輸入,那么,音樂也就失去了欣賞的意義。因此,營造良好的音響環境,是學生主動傾聽音樂的客觀保證。
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引領學生主動傾聽音樂的風向標,能幫助學生建立起主動傾聽音樂的良好習慣。
3.1 要設計多樣化的聆聽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聽賞。對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學生來說,我們應該設計多樣化的聆聽形式來吸引孩子主動參與音樂的聆聽。比如,可以邊做律動邊聽音樂、邊畫圖形譜邊聽音樂、邊表演邊聽音樂、還可以用歌唱的方式記憶主題音調、用樂器演奏參與樂曲的聆聽等等,讓學生聽乎耳,入于心。
3.2 要深入挖掘教材引導學生進行聽賞。在欣賞教學中,我常常會確定一個音樂要素作為“焦點”展開聽賞的引導,也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獅王進行曲》一課中,我抓住了獅王的吼叫聲作為聽賞的“焦點”,先讓學生聽出全曲中獅王共叫了幾次,接著引導學生分析音在高低、強弱上的變化,還能依據這些變化來感受音樂形象,進而最終達到聆聽音樂準確用動作表現“獅吼”的轉型。在這一課中,我抓住一條線索,層層分解音樂,學生的思維隨著老師的引導穩步的發展,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品內涵。再如《袋鼠》可以抓住每個樂句中袋鼠跳動的次數作為聽賞的“焦點”;《紅旗頌》可以抓住音樂主題出現的次數和變化作為聽賞的“焦點”;維瓦爾第的《春》可以抓住曲式結構作為聽賞的“焦點”等等。總之,在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后抽絲剝繭,在聆聽過程中讓學生對教材有了理解,學起來自然輕而易舉,而且還培養了傾聽能力。
3.3 要通過適當的講解引導學生進行聆聽。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老師可以通過適當的講解激發學生聆聽的愿望,如《義勇軍進行曲》可以介紹作曲家的生平故事;海頓的《小夜曲》可以介紹作曲家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彼得與狼》可以對樂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加以介紹;《魔法師的弟子》可以對故事情節對應的音樂的展開進行解說。另外,結合教材做講解時還要注意不能限制學生對音樂的想象空間,不可影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直接感受,更不可長篇大論,枯燥解說。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傾聽音樂的能力,喚起學生傾聽音樂的主動性,才能使學生真正擁有一雙“音樂的耳朵”,幫助學生在豐富的音響世界里暢快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