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燕沁
(江蘇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溧水分校 江蘇 南京 211200)
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羅伯特·舒曼曾經說過,“留神細聽所有的民歌,因為它們是最優美的旋律的寶庫.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性格。”貝多芬也曾經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無數音樂家在音樂中獲得啟示,體會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傳承民族精神。但是,當前小學音樂課堂的民族音樂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及時改正。
首先,很多小學音樂教師對于文化內涵了解不夠,在教學中過于重視音樂歌唱的技術和技巧,學生在學習中被各種形式化音樂技巧束縛,無法將民族音樂的情感真正歌唱出來。在小學音樂民族歌唱教學中,教師沒有真正理解民族音樂教學的目的,忽略了音樂存在的意義,導致學生在學習歌唱時,只是一味地“唱”,沒有真正體會到歌曲的魅力所在,無法真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當前小學音樂課程沒有受到學校的重視,學生對于一些民族樂器的了解知之甚少,教師在民族歌唱教學中只能逐句教唱,教學方式單一,音樂課堂缺乏趣味性,學生也沒有學習歌唱的動力,最終導致音樂教學形式化,學生也很難思考民族音樂和文化之間的淵源,音樂教學效率低下。
2.1 聆聽民族音樂,感悟音樂旋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教學輔助為小學音樂的教學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民族歌曲歌唱教學不同于傳統音樂的教學,教師要根據歌曲的特色總結出適合小學生學習,以及能夠體現民族風情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1]。教師在小學音樂民族歌唱教學前,可以提前搜集一些典型的民族歌曲,通過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播放,讓學生在聆聽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感悟民族音樂的旋律,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為之后的民族歌唱教學提供便利,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的民族歌曲不同于西方的音樂,擁有者獨特的民族魅力,這種中國韻味只有在仔細聆聽之后,才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智慧,有助于學生了解民族調式的魅力,體驗歌曲中情感的表達,增加文化自信。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為例,當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在那東山頂上》這首藏族音樂時,可以首先為學生提前下載好音頻資源,讓學生在聆聽的時候感受富有藏族韻味的歌曲,體驗藏族民歌的特點,從而體會在歌唱家美妙的聲音中,那浩瀚無邊,回旋在上空的歌聲,感受從綿延巍峨的喜馬拉雅吹來的涼風,沁人心脾,令學生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感悟音樂的旋律,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
2.2 學習民族樂器,輔助歌唱教學。樂器和音樂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民族樂器的民族音樂是孤獨的,即便掌握了民族音樂的歌唱技巧,沒有樂器的襯托和渲染,也無法讓人有心靈上愉悅的享受。在當前小學音樂課堂中,學校必須要重視音樂為學生帶來的利益,為音樂教學增添民族樂器,以便于教師在民族歌唱教學中利用樂器來開展教學,用民族樂器優美動聽的旋律,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人文精神,感受樂器和音樂中的內涵,輔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整體的感受[2]。
例如,蘇少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學習《民族花鼓》這一首音樂,中國花鼓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在學習這首音樂之前,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中國花鼓,學習民族樂器,在學習之下初步感受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和魅力,激發學生的熱愛民族之情,感受民族音樂的主題旋律,感受民族音樂中的情感。
2.3 學唱傳統民歌,增強藝術感染。傳統民歌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是當代民族歌曲發展歌創新的源泉[3]。教師在民族音樂歌唱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傳統民歌,感受民歌的特點,為民族音樂的教學奠定基礎。傳統民歌的種類繁多,曲調各不相同,教師在民族音樂歌唱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學唱傳統的民歌,彰顯不同地域的藝術個性,讓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氣息,增強藝術感染。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從《吉祥三寶》為例,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蒙古族的風土人情,領悟歌曲中所表達意蘊,讓學生能夠珍惜和家人之間的幸福。在學習這首歌曲的基礎之下,教師可以借助歌曲中的音樂歌唱技巧,對于民族音樂歌唱教學進行更深層次的講解,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
綜上所述,在文化自信的視野下,小學音樂教師通過民族音樂歌唱教學來激發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感受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增加文化自信,構建高效音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