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欣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大浪實驗學校 廣東 深圳 518000)
在素質教育中,美術貫穿了我國的多個教學階段,在小學階段,它承擔著促進兒童審美啟蒙、感悟文化、形成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責任,是我國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1.1 增添新型方式,實現學科創新。在互聯網+背景下,許多新型的教學方式不斷涌現,包括多媒體教學、線上教學、微課……每一個的延伸和展開都是對傳統教學的更新和沖擊。比如以多媒體教學為例,多媒體教學借助電子白板、多媒體設備和課件去展開學科,這是與以口頭講解、黑板板書和課本呈現為主的傳統教學有本質區別的新型方式,借助多媒體教學,課本上的知識能直接立體化和細節化,學生甚至可以脫離課本的束縛去學習,使學科開展的方式更加創新和多變。[2]
1.2 開辟多維資源,實現內容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的發展,國家社會強調教學的目標必須放在培養新型人才上,但僅僅憑借課本知識和教師資歷往往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各個學科必須開辟新資源供學生去拓展學科、增長視野。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去獲取多維的教學資源,包括其他學校教師的精良課件、畫展上的優秀美術作品和書籍文獻中關于藝術的講解……將這些資源與課本知識和學科知識進行結合和延伸,使學生能通過更多維的資源去理解、去掌握、去運用,從而保障資源的創新、保障教學內容的創新。
1.3 搭建學習情境,實現學生創新。美術學科對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思維力有較高的要求,如果學生不具備這些,那么班級的繪畫作品很大程度上會出現雷同、類似的問題,從而背離了美術學科的初衷和目標。但小學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大部分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思維力正處于初步的建設培養階段,導致在美術學科中創新力和創作力略顯不足。因此,借助互聯網+搭建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和影視營造氛圍,使學生在氛圍中展開對繪畫作品的想象、聯想和思考,從而使每位學生都能創作出獨立、創新的作品。[3]
2.1 線上線下,結合開展。線上線下結合教學能最大化利用各自的教學優勢,使學生在最有效率的方式下學習。以嶺南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6課《家鄉的橋》為例,此章節的學習可以按照線上——線下——線上的教學模式。首先,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可以上傳本章節的課件和資料至班級群聊中,讓學生根據課件和資料進步初步預習,將自己的疑惑記錄下來。其中,在線下教學中,教師收集學生的疑惑,在講解完本章節的課件后,逐步解決學生的疑惑,完成課堂教學。最后,在線上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網絡上去尋找國內外的名橋,利用課堂上的知識去分析、欣賞名橋,在下一次美術課堂中讓同學們介紹自己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名橋。在這次的教學中,教師有效借助了線上教學,使學生高質量完成了預習和知識運用,使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和線下的同時,保障教學環節的效率。
2.2 拓展資源,提升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去獲取資源,保障課堂內容充實的同時,使學生在一次次的拓展中提升美術視野。以嶺南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為例,通過作品能感知情感,通過情感能共鳴作品,但情感是豐富且復雜的,課本中所呈現的作品較少,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去搜集更多的中國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其中人物的情感,從而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美術的魅力和內涵。
2.3 搭建情境,創新繪畫。在引導學生創作時,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去搭建情境,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下進入和諧、自由的氛圍中,從而調用自己能力去進行創新繪畫。以嶺南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7課《風箏飄飄》為例,此章節的落腳點在于引導學生去創作各具特色的風箏。在創作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觀看市面上的風箏視頻,包括形狀、樣式、圖案和卡通人物等等,使學生觀看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創作產生大致的方向和素材。其次,教師組織學生觀看放風箏的視頻,使學生感受放風箏的輕松和喜悅心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積極性。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繪畫,可以將自己最喜愛的食物、場景、人物畫在風箏上,最大化保障作品的多樣和特色。
在互聯網背景下,新型的教學模式走進了多個學科,為學科帶來了新的活力,教師應正面互聯網對教學的價值意義,采取多樣的策略保障學科課堂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