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鳳
(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民族中學 廣西 崇左 532200)
在初中生物教學的課程標準中指出了每一位學生都應該通過生物學習了解多層次的知識,但是因為初中生物教學沒有得到一定的重視,所以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其實這門學科更加側重學生的體驗和參與。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的模式,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有效的實現學生生物素養的提升。本文就趣味體驗性初中生物課堂實踐的構建策略進行分析探究。
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所以為了提升教學的效果,教師同樣可以借助直觀的方式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視野還可以調動學生動力。生物教學中有些知識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導致學生也無法很好的掌握相關的內容。因此為了攻克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使學生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比如在學習細胞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們需要涉及到細胞分類產生新的細胞相關的知識,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生物體為什么能從小變大,生物體在成長中除了借助細胞體積增加還需要通過什么方式。想要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細胞的分裂過程教師就可以借助動畫的方式來演示細胞分裂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加直觀的展現染色體形態和熟練的變化,提升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又比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借助動畫的方式呈現光合作用下物資的變化,讓學生直觀的看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的過程,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給學生一種真實的體驗感受,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有效的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學生需要接觸到各類學科,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然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步入初中階段的時候還缺乏較強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所以學習的熱情度不高。因此教師要注重拓展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習動力,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要注意打造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樣才能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開展生物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比賽,通過開展比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1]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這一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之后進行知識搶答,讓學生通過探究和表格填寫完成活動,其中包含了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數量、大小、功能等,之后再通過分析血漿的成分和功能。然后教師通過競賽的方式引導學生鞏固回顧本節課知識,這樣學生學習熱情會更加高漲,提升教學效果。
生物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教師想要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豐富學生學習體驗,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生物實驗,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探究力,進而提高生物教學的效率和質量。[2]比如在落實植物細胞這部分教學的時候,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借助顯微鏡去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讓學生自己進行材料的準備,然后從臨時裝片制作還有染色和練習都要學生自己完成,經過試驗讓學生自己探索微觀的細胞世界,學生進行了親自的參與和制作,這樣對這部分知識有了直觀的感受和認識,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想要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體驗感首先需要教師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教師可以開展具有趣味性的游戲進行教學,就此點燃學生的熱情,讓學生獲得愉悅感。[3]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消化與吸收》這一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猜器官這個游戲引入教學內容,在運用游戲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思考什么器官含有唾液和胃腺以及腸腺等內容,同時還可以結合器官和腺相關的知識來分析腺液的消化過程。通過游戲學生會更愿意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所學的知識。
總而言之,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離不開實踐教學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所以教師應該構建的是趣味性和體驗性于一體的初中生物課堂,讓學生充分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鼓勵學生實踐,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