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偉
(山東省利津縣第一實驗學校 山東 東營 257400)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高高在上,不去付出,不去關愛,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既然我們都要相互依存,那么接下來我就麻煩大家傾聽我的訴說。
不久前,在新聞頭條中看到這樣一篇文章《當教師都成為佛系教師》,文章里這樣形容佛系老師:
無論你學或不學,我仍舊站在講臺,不悲不喜;
無論你聽或不聽,我仍然在講解,聲音不高不低;
無論你作業交或不交,我照樣在批改,不緊不慢;
你的心里沒了師長,我的心里沒了教鞭,和諧師生彼此相安。
這里的“你”很明顯指學生,“我”則是指一位佛系老師,這里的不悲不喜不高不低不緊不慢并不是一種超脫,并不是境界高尚,而是一種麻木,一種冷漠。這里的和諧猶如壘卵,潛藏巨大危險。而這里的彼此相安則是一種寒涼。對于初中學生,假如,三尺講臺上站著的都是佛系教師,那么教育將會岌岌可危。針對佛系教師現象,在此我想談談自己真實感受:用心去教語文,做有溫度的語文教學。
時光荏苒,仿佛只在揮手間,我已經步入從教的第二十四個年頭。靜心回首過往,“不忘初心、常常行動、始終用心”是我從教生涯的心路歷程和真實感悟。而“用心”,則是我一路堅定前行的基石。
語文教學包括現代文教學、古詩文教學、作文教學,對于現代文教學,決定一堂課成敗與否的關鍵是對文本的挖掘是否到位,是否有深度。這也是我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爭取的。對于古詩詞教學,我盡量做到拉長文本的寬度,不僅僅停留在一首詩的解讀上。對于文言文教學我盡量突出一個“透”字。盡量做到文言并重,對于作文教學則從立意、語言、構思等多方面去打磨錘煉。不管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我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習者。葉瀾教授在《評價一堂課的好壞》中有言:一堂好課給人的感覺,應該師生都是學習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時互相幫助和交流,學生不但能看到教師思維的結果,而且能看到教師思維和探索的過程。為了備好一堂課,除了教本,建學參考書之外,在審視文本的時候我總是多去問一個為什么,總是多方位找尋材料,上課的時候,我基本上不帶教本,因為每堂課我都是用心準備,精心準備,基本能做了然于心。
上課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點,我認為要使學生學好語文,首先應該先讓學生認可你這個語文老師,認可你的課,那么也就沒有理由學不好語文了。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去努力:
2.1 自主閱讀,感受快樂的學習過程。
2.2 錘煉語言,創設靈動的教學空間,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情趣。教師的課堂語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聽課效率,精煉、準確、生動,具有啟發性的話往往能減輕學生因聽課帶來的疲勞感。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得體的肢體語言,使課堂變得神采飛揚。機智、幽默的語言,令課堂充滿生氣。適時評價,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
作業是繼課堂教學之后的又一重點,而它需要老師付出的工作量將更大,所以,我要求自己盡量合理安排好學生的作業量,給學生出高質量的作業題,并做到認真批改,使教學真正做到有效。我個人認為:作業的布置比作業的批改更為重要,平時的語文作業都是我自行設計的,我從來不用什么現成的資料,也從來不安排學生買什么現成的訓練題,學生的作業,我都是前一天晚上根據課堂學習整理出需要積累與鞏固的訓練題。
課堂訓練要抓住一些小技巧。針對考點,平時注意答題的規范性訓練,考前要注意強化性訓練,為訓練學生的規范性答題,我一般是兩周進行一次模擬測試。模擬題都是我自己出,因此這就要求老師手頭上必須有大量的資料。上學期我教的是七年級,但九年級考前出現的模擬題,我手頭上都有,像什么試題研究、壓軸題、模擬題、黑白卷等等。從寬度和廣度選擇出有利于學生能力提高的訓練題,考前針對學生平時的易錯點進行強化性訓練。
人們常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喜歡春天的萬物復蘇,享受夏天的飄逸曼妙,歌頌冬天的皚皚白雪,但最打動我心的還是秋收的喜悅。在這收獲的季節,平平淡淡,守心自安,辛勤耕耘換來的是內心的坦然。一天很短,短的來不及擁抱清晨,就已經手握黃昏!一年很短,短的來不及細品初春,就要打點秋霜!一生很短,短的來不及享用美好年華,就已經身處中年!總是經過的太多,領悟的太晚,時移世易,滄海桑田,我們能做的,唯有珍惜當下的美好。針對佛系教師,我送給大家幾句話,期待與大家共勉:我希望不悲不喜不緊不慢是在看到一條小蹊通往繁華盛開桃李滿天之時,我希望和諧相安是在我們和學生凝神思考或笑看風雨之時,我希望我們和學生之間能夠面紅耳赤,能夠激烈探討,碰撞出燦爛繁星,學生能夠建構起堅固的思想堡壘。我更希望用我一頭白發一臉皺紋一顆真誠火熱的心去換學生掛云帆,濟滄海,一生的繁華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