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靈石縣教師進修學校 山西 晉中 031300)
課堂教學實際上是由眾多細節構成的,教師需要注重教學細節,體現教師的智慧及其靈魂,同時也是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能力的重要展示,并且教師對課堂教學細節的把握和處理,對于學生建立細致嚴謹的學習態度、言行習慣及其思維方法十分有利。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文化素養,關注學生的生活,結合實際現狀進行思政教育[1]。
現階段,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信息化教學逐漸深入到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中,導致信息化教學方法充斥著整節課堂,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2]。最后,教材的合理應用也是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重要內容,教師需要明確教材的真正用處,需要轉變教教材的模式,堅持用教材教的方法,使思政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理解,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文化素養。
2.1 將信息化與教學模式有機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的提高,其與課程相互融合,且隨著社會發展成為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所展現的課堂內容更加豐富,通過視頻、音樂以及圖片等增加學生的視聽覺刺激,使課堂知識更生動、形象,其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可有效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并且,由于教材內容的差距,部分知識應用傳統教學手段的展現效果更優于信息化教學[3]。所以,教師在進行思政課堂構建時,不可一味的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摒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應當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教材內容選擇適當的方式構建課堂,使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課堂情境,進而促進課件與教學的巧妙結合。并且,在選擇教學素材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階段,選擇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素材。在應用課件時,需要重視視頻、圖片、動畫、音樂的有機結合,烘托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理解具體的思政課堂內容。
2.2 貼近學生生活,創建情感共鳴。學生是否可以將知識轉化為影響自己生活的能力主要受到教師的影響,表現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是否使學生深刻的理解課堂內容,是否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并利用知識。所以,課堂教學時需要教師將其構建成開放的課堂,學生在思考時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并在學習過程中分享生活,進而使學生獲得真切的生活體驗。作為一名教師,應當使課堂教學成為平等且能展現自我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中,學生和教師都是平等地位,可以自由對話,促進教師和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課堂知識與生活產生共鳴,進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提升探究能力,逐漸在不斷的分析討論中提高自我價值。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學五年級下冊《社會生活的規則》主要是講生活環境中所存在的明確的或是隱晦的規則。學生由于長期在學校上課,缺少與社會的接觸,導致其所見到的世界過于狹小,對于一些事物的認知不清晰,無法融入真正的社會。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引導學生在假期尋找生活中的規則,包括日常生活中行為守則、交通法則以及法律法規等。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各自發表所發現的規則,通過視頻進行小組探究,使學生提出看法,明確遵守社會規則帶來的好處,進而達到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2.3 構建動態課堂。生成性教學是突然出現的,主要存在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并超出了教師的預設,在生生互動以及師生互動中形成。其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創造性以及時效性,涵蓋著教師的教學狀態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善于調整、判斷、捕捉生成性資源,需要積極發揮意外的“旁支”在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個人情感中的作用,使旁支的價值可以盡情發揮出來。
第一,生成無法預約,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與學生瞬時創建的。所以,教師需要在授課前明確個人教學目標,創建靈敏的動態教案,促進整個預設具備開放性,給予生成一定的空間和時間。
第二,教師需要及時調整預設,進而挖掘出生成可利用的資源。思政課堂是不斷變換的課堂。教師需要積極尋找學生的學習需求,掌控時機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在不斷的探究中引出生成資源,教師隨后改進教案,掌控整體課堂流程。
第三,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總體教學水平,為學生創建活躍的課堂學習氣氛。并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提高個人的駕馭能力,促進教學境界的提高,以教學生成為目標。
魅力課堂的創建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思維,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幸福感,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使課堂教學成為情感溝通的課堂,進而創建和諧有趣的學習環境,逐漸成為一個真正的“智慧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