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英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太平鎮初級中學 廣東 清遠 511853)
在歷史教學當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深入挖掘教材,引導學生自主匯總歷史材料,精心開展課堂設計,讓學生了解不同歷史材料的類型,培養學生鑒別史料的能力,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獨立進行思考,運用史料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解釋。
史料探究的基本內涵就是教師組織學生對史料進行研究,通過歷史資料的整理對歷史現象能夠展開分析,加強對人類歷史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史料是初中生認識歷史的橋梁,初中生能夠從史料中為歷史解釋提供可靠的證據,發表自身見解。歷史解釋是根據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理性的評價。歷史敘述本質上就是對于歷史的解釋,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我們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描述,對史料進行收集整理,客觀的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歷史描述出來,還要通過解釋歷史不斷的接近歷史真相。學生通過史料的學習,可以了解相關的歷史,提取其中的信息,從中找到包涵的可靠的證據,加深對歷史的能解,通過解釋歷史對歷史現象作出客觀的評價。
2.1 通過史料,掌握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在歷史學習當中,教師可以將史料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找到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1]在歷史解釋當中,細節往往是最能夠體現歷史的,能夠重現歷史,使歷史顯得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例如,在學習《君主立憲制的英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一下英國《權利法案》誕生的原因,以及這部法案的通過對當時社會的影響,然后給學生展示材料:民主制度是因為政權在每一個公民中,并非少數派中,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與分歧依據法律來解決,并非依據權利、勢力、金錢。材料二:2016年7月13日特雷莎梅正式就任英國首相,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權組建新一屆政府,但是我們都知道英國首相是選舉出來的,女王只是國家的代言人,并沒有國家權利。學生通過材料的閱讀,能夠得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結合歷史課本,討論這種政治制度的形成原因。通過所理解材料內容和史料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的去認識歷史現象,揭示歷史背后的原因,使學生更加接近歷史本來的面目。
2.2 利用史料還原歷史事實,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真實面目。學生在進行歷史學習的過程當中是離不開史料幫助的。史料是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遺留下來的,可以是文字資料、可以是實物資料,也可以是口述資料。在歷史學習當中,學生需要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來不斷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和觀察能力,從而形成符合歷史的情景想象。[2]例如,在學習初中歷史《文藝復興運動》的章節的時候,教材中只是講了文藝復興運動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延續了近300年之久。僅僅依靠這些簡短的文字,學生如何能夠清晰地認識到這些歷史事實呢?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給學生展示一些材料:材料一,中世紀1000多年中,歐洲社會發展基本屬于停滯狀態,人性受到了極大的壓抑,教會認為人生下來就是有罪的、骯臟的,人的一生就是為了贖罪而活著。材料二: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學術思想,這和中世紀是完全不同的,很多西歐學者要求恢復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藝術,這種要求慢慢地深入了整個西歐。通過閱讀簡短的材料,學生可以明確的提取到文藝復興運動發生的原因,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歷史本來的樣子,而且知道了文藝復興運動發生和當時歷史背景的關系。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運用史料了解歷史、解釋歷史的能力和素養。
2.3 運用史料,引導歷史事件評析。歷史是不可重現的,所有的歷史記錄,都是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的,或者由于描述者所處的階級,或者是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導致了對同一事件也會有不同的描述。而歷史解釋素養,要求學生能夠在史料的基礎之上進行辨析,更加接近的還原歷史事件。例如,在學習《君主立憲制的英國》這一課當中,最后英國處死了一個國王,驅逐了一個國王,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君主,君主被保留了下來,但是和過去的英國政治制度又有所不同。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英國人,尤其是資產階級在舊王朝統治下的生存狀態,讓學生認識到限制王權確立君主制度的英國君主立憲制形成的必然,從而實現對歷史現象的相對客觀的評價。
史料教學作為歷史教學的一種理念,對于培養學生初中歷史解釋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當中,教師要選用不同類型的歷史史料,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