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祥 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實施和推進,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體育教師中仍存在對教學技能認知模糊、教學技能水平較低的現象,影響了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課程改革的實施推進。本文主要結合案例對教學技能提升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現象:如今網絡發達,網絡上有很多優秀的教學設計。有一些這樣的教師,他們不加思考,直接照搬網絡上的教學設計來進行自己的課堂教學。
分析:上述現象反映了部分體育教師不重視提升自我的教學設計能力,以下三個因素決定我們不能照搬他人的設計:1.教學設計是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生的學情分析,學生不一樣,學情也就不一樣;2.教學內容是教師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建構;3.授課地點的場地器材也不盡相同。因此筆者建議教師可以準備一本記錄本,把自己通過網絡、公開課等途徑看到的好的教學設計記錄下來,再通過自己的思考對這些資源進行消化吸收與理解,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最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運用。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
現象:一節一年級前滾翻課,上課教師一共對學生說出了多達31 次的“你真棒”,期間僅有一兩次對學生動作給出具體的評價意見。
分析:評價具有激勵與調控功能,沒有評價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可見一個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能力的重要性。上述現象中的教師可能過度關注激勵功能,而忽視了評價調控功能。教師多給予肯定評價,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但結合動作質量給出具體評價,有助學生不斷改進動作質量。學生通過技能的提升,感受成功,體驗到的是深層次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筆者認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首先要樹立“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理念;其次加強各種評價方法的研究,努力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最后依據學生和教材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評價方法。
現象:一節三年級的籃球課,在最后運球接力比賽環節,由于教師組織調動能力的欠缺,導致學生不知如何分組,一片混亂,于是教師無奈地選擇一個一個把學生帶到指定位置,隊伍排好了,下課鈴聲也響了。
分析:體育課由于其開放性與實踐性特點,良好的課堂組織調動能力是上好體育課的保證,是體育教師一項最為基本的技能。時下很多課設計得很好,但是由于教師在組織方面的欠缺,導致教學活動不能順利開展,甚至出現安全事故。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大打折扣。筆者認為教師平時應加強這三方面的學習與研究:1.各類教材適宜哪些組織調動方法;2.各水平階段學生適合哪些組織方法;3.依據學生、內容和場地特點靈活運用的能力。努力使課堂組織調動迅速與有效,從而提高課堂組織調動能力。
現象:在日常教學中絕大多數一線體育教師對教學設計、實施策略和方法都很重視,但在對待教學反思上存在部分教師對其作用認識有偏頗的現象。雖然教案本中有反思這一欄目,很多教師在備課部分很認真,反思則大相徑庭。
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很多教師還未認識到教學反思能力也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技能。葉瀾教授提出優秀的教師首先是反思性的教師。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重建,才能不斷地適應新的情況。筆者認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首先要高度重視教學反思對提高教學技能的作用;其次上完每節課后及時對自己本課教學進行反思,記錄下每一節課的得與失;最后還要時常翻閱這些記錄,進行再思考和再反思,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現象:如今存在著這樣兩類教師,一類教師運動技能出色,動作示范優美,但其講解能力較差,導致教學效果差;另一類教師講解準確簡潔,但示范動作較差,甚至自己都做不出,無法給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動作表象。
分析:上述現象中的兩類教師,講解能力差是對所授教材重難點不清晰,講解不夠簡明扼要;示范能力差的主要是缺乏所授技能的練習。針對這兩類群體,筆者認為第一類教師應平時加強對教材和學情分析,精煉語言,講解做到準確簡潔;另一類教師,注意養成積極鍛煉的習慣,重點對自己教學所涉及的教材內容多加練習,保證自己所教授動作的準確性。
現象:一節四年級的排球墊球教學公開課,課的最后練習內容為自墊,很多學生自墊技能已經掌握的很好了,其中一些學生甚至開始嘗試兩人一組互墊。教師不僅沒有做出練習內容的調整,還要求互墊的學生按要求練習自墊。
分析:由于時下的評優課,大多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因此教師認為這節課只要把上課的流程走下來就可以了。這樣的課很大程度上是上給聽課人看的,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關注人的發展。事實上課堂教學不是能完全預設到的。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多的生成資源,上述現象中的事件,學生練習互墊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資源,而該教師沒有抓住它。筆者認為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首先認識教學并不是單向教與學過程,它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其次應認識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教學中要全程關注課堂,注重動態捕捉;最后并不是所有生成資源都能為本課所用,教師要在靈活選擇后,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