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秋治
(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學 福建 莆田 351100)
對于廣大的一線教師而言,弄清楚新版教科書的編寫特點,把握其使用的基本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必修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為例,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依據,嚴格落實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切實體現歷史課程總目標的要求,適應高中歷史教學的規律和特點,在三個方面呈現出一些重要的編寫特點。
1.1 以立德樹人為教材編寫的根本宗旨。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使歷史教育成為高中生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基于這一宗旨,《中外歷史綱要》宏觀地敘述了人類歷史演進的基本過程,展示了人類,特別是中華民族在發展生產、創造文明、完善自我過程中的偉大歷程,為高中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思維和開闊的文化視野,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認知的空間。
1.2 以唯物史觀為歷史敘述的價值導向。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的闡釋,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中,從而能夠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清歷史規律,對歷史與現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
基于這一導向,《中外歷史綱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順序,通過中外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敘述,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為高中生正確地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基本關系提供了思維的土壤。
1.3 以核心素養為信息交互的生成邏輯。新版歷史教科書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力求使學生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基于這一邏輯,《中外歷史綱要》以利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為教科書內容整合與信息交互的生成邏輯。比如,《中外歷史綱要》以通史為敘事框架,通過重要的歷史時段展現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豐富內涵,透過重大歷史事件的沖突展示來自不同階級、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歷史行為和主張,并以某些歷史人物或歷史概念的介紹展示豐富的史料和歷史遺存。這樣的敘述方式利于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的確立,利于史料實證習慣的養成,利于歷史解釋能力的提升,也利于家國情懷、人文旨趣的培育。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自2004年使用以來,已為廣大教師所熟悉?!皩n}為主、時序為輔”的體例增強了教師的主題意識,中外史混編的做法有助于教師從世界角度認識中國歷史。在使用部編版教科書時,不應全盤否定舊教科書,而應充分利用并發揚其優點。
例如,部編版教科書第26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共有四個子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介紹了政協會議、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人民政權的鞏固”介紹了土地改革、穩定物價、抗美援朝;“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介紹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交潮、日內瓦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萬隆會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介紹了“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五四憲法”。該課以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主題,但如何將四個子目與主題聯系起來?岳麓版教科書必修一給我們提供了有益參考。該書第21課“新中國的政治建設”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并將三大制度作為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據此可如此理解新教科書的第26課:為了向社會主義過渡,中央人民政府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方面進行了努力。通過土地改革廢除農村的剝削制度,通過三大改造確立公有制的優勢地位;政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四憲法”,確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另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公有制和特色民主政治得以確立的外部條件?!耙粯硕啾尽北尘跋碌慕虒W常有這種現象:對所用教科書的內容進行較大幅度調整,拋開課文的標題與綱目,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內容整合,并補充其他版本教科書中的史實。在“一標一本”背景下,整合應立足教科書,以單元為大主題、課題為中主題、子目為小主題,充分利用正文與輔文,盡量不補充史實。
當然,新版歷史教科書是基于新歷史課程標準創作的新教材,對于即將使用的所有師生而言都是一個新事物,都有一個走向精確認識和科學使用的漫長的學習和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始終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認真遵循歷史學習的基本規律,把知識學習與素養養成緊密地結合起來,追尋“用好教材、育好人才”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