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家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學校 廣東 深圳 518058)
音樂課堂著重的是培養學生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及創造音樂的能力。音樂課堂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學會聆聽音樂,才能更好地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筆者以花城版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的歌曲《牧羊女》歌唱教學為例,就聆聽這一方面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2.1 聆聽——旋律的節拍韻律。在感知音樂的節奏和旋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老師的范唱,辨別節拍的不同,體驗二拍子與三拍子的律動感。在聆聽老師演唱的過程中,我看到同學們很認真地邊聽邊打節奏,我還沒唱完就看見有幾個學生高高舉起了手。“哈,不錯嘛,這么快就知道答案了!”我心想。“好,你來說答案,我看你是第一個舉手的。”我發現平時上音樂課很少舉手,而且經常不在狀態的王家威今天居然第一個舉手。他沒想到我會第一個叫他,站起來有點不好意思小聲地說:“我覺得是二拍子。”他一說完,在座的同學們紛紛小聲說:“不對吧?應該是三拍子”“很明顯就是三拍子呀”……。我沒有立刻給于評價,我說“大家還記得吳老師教過,二拍子的節奏特點是強弱,適合活潑的音樂風格;強弱弱是三拍子的節奏特點,適合抒情,圓舞曲類型的風格。現在大家有爭議,我會切換打兩種節拍再唱一遍,你們來體會感受。”唱完,我問王家威覺得應該選哪個節拍呢?王家威這次明顯自信了,“老師,應該選擇三拍子,我覺得這個旋律比較抒情。”
2.2 聆聽——旋律的樂句呼吸。樂句就像文章中的一句話一樣,句句之間有呼吸,分清了樂句,才能理解和體會各樂句之間的關系。第二次聆聽,我讓學生試著為旋律劃分樂句。我在詢問學生答案時,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在等著誰搶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聽到有幾個小小的聲音在說:“三句吧?”,“四句吧?”更多的是沉默。這時我拿出自制的四張樂譜條貼在了白板上,要求同學們聽老師演唱,為這四條旋律排列順序。這次學生們很踴躍的舉手,都想上來動手操作,我選了一位男同學上來操作,剛擺好,下面就在鬧騰:“擺錯了擺錯了”。我又請了一位女同學上來修正,這次聽到下面說“對了對了”。這時,賀博林舉手站起來說:“老師,這四句旋律是不是代表了四個樂句?我看到每句后面一小節的音都是保持2至3拍的。”我說:“我要為你善于思考、善于發現的精神點贊。”接著我要求學生找找這四個樂句之間的關系,通過樂譜,學生很快找到了四句之間的關系:第一句和第二句、第四句是相似,第二句和第四句是相同,第三句是不同。我說如果用字母來表示呢,學生很快就反應是:AABA。“對了”我說:“這就是這首旋律的結構,經過對旋律的梳理,能讓我們對樂曲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演唱。”經過多次的聆聽,我讓學生跟著鋼伴演唱旋律,提醒他們要注意樂句的呼吸和停頓!
2.3 聆聽——旋律的力度對比。力度變化是重要的音樂表現手段。它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并造成音樂的對比和發展。“請聽老師的第3遍范唱,聽聽這次旋律吳老師做了什么變化?”這次學生們很快就聽出老師在第三句做了力度的處理:第1、3小節是f,第2、4小節是p。我又提出一個問題:除了第三句的力度變化,其他樂句能否也可以做呢?大家思考一下。我的話音剛落,音樂課上一向積極發言的劉佳欣舉手了:“老師,第一、二、四句是相同和相似的關系,如果用一個力度唱會不好聽。第一句可以用p,第二句用mf,稍微強一點,第四句用f,是一個漸強的過程。”我讓學生們按照佳欣的建議,和著伴奏唱一遍,感受一下這個力度處理的效果……
2.4 聆聽——旋律的線條起伏。通過旋律線的運用,幫助學生體會音樂的形象,感受音樂中的情感。在這個環節我邊唱邊還加上了肢體動作讓學生感受旋律有什么變化,學生說第一、二、四樂句是連音的感覺,第三句是跳躍的感覺,我表揚了他們的敏銳,我請學生們唱旋律,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每個樂句下劃出旋律的線條:柔和舒展的樂句畫波浪形的旋律線,跳躍活潑的樂句畫上斷開的點型旋律線。我請學生邊唱旋律,邊在空中畫旋律線,感受旋律的線條。
2.5 合作——集體的智慧。到了小組編創環節,也是學生們平時上音樂課最喜歡的一個環節。今天的主題是為旋律結構編創肢體或舞蹈動作,展示樂句情緒與旋律線。開始口令一下,各小組們就到所屬的區域進行討論設計、排練。規定的時限到了,各小組回到原位,準備欣賞大家的成果。我提出了評價標準:不同的樂句出現時要做出符合該樂句的肢體或舞蹈動作,展示出AABA的樂句情緒。六個小組展示合作成果后,可以看出學生對于AABA的結構掌握得很不錯,而且有的小組設計的肢體動作很有新意。
音樂是聽覺藝術,一切審美實踐都要依賴聆聽來進行。我想結合這節課談談自己對于歌唱教學課的一些感受: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聆聽,由淺及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聆聽。《牧羊女》屬于教材中的歌唱曲,但這節課我的設計是把聆聽放在首位,歌唱放在了第二位。在構思《牧羊女》的初期,我打算一節課教唱完整首歌曲,但在反復聆聽歌曲后,音樂旋律給了我很多設計的靈感,雖然這只有四個樂句的旋律,但是這里面蘊含了好幾個音樂要素。我在想,為何不圍繞這幾個音樂要素設計成聽前問題,讓他們集中注意聆聽,在聆聽中思考問題,在聆聽中對旋律的印象加深,在聆聽中品味旋律。這種帶著任務的聆聽,使學生對歌曲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和理解,對整首歌曲的曲式分析和重點解決,全部通過設問與聆聽來完成,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達到教學目標。
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樂課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而音樂課追求的音樂性,要在聆聽中才能進一步體現。讓學生知道養成聆聽習慣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他們感受、理解、表現音樂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自然而然地走進音樂,走進音樂里自己探索領悟。而我們老師要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技能,幫助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