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婧
(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幼兒園 山東 東營 257091)
在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并結合這一段時間的工作經歷,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進行幼兒安全意識的培養:
培養幼兒的安全自護意識應從培養其良好的常規習慣開始。首先要讓幼兒明確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和各項活動的具體要求,知道怎樣做才對,怎樣做不對。
幼兒年齡小,自覺性和自制力都比較差,而習慣的養成又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師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給幼兒方法外,還應注意督促和檢查,經常提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不斷得到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動。例如,組織幼兒觀看動畫片《小明跟誰走了》,讓幼兒知道回家要等父母來接,決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給的任何東西。利用踏春或秋游,有意識地教育幼兒乘車時不要把頭、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車行駛時吃棒棒糖和亂跑,同時,告訴幼兒在野外不亂采食花草、種子,強化幼兒的安全自護意識。
另外,對于運動規則、生活制度、集體紀律等,幼兒園都應利用適當的機會加以引導教育,使幼兒從中學會正確分析情況,避免傷害,遇到緊急情況時會躲閃、讓開,或喊叫求援,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根據安全自護教育的內容,課題組設計了兩個單元十二個主題活動。其中第一單元是生活環境中的自護教育。包括活動一:開門、關門要小心;活動二:吃飯、喝水先試試;活動三:好厲害的火;活動四:獨立在家的時候;活動五:吃飯時不嬉笑打鬧;活動六:安安全全過馬路。第二單元是意外中的自護教育。包括活動一:雷雨天怎么辦;活動二:燙傷、燒傷怎么辦;活動三:著火了怎么辦;活動四:發洪水時怎么辦;活動五:發生地震的時候;活動六:藥物不能亂吃。通過這些主題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使幼兒避免一些意外傷害與不幸的發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為安全行為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但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較低,行為缺乏理智,易受情緒的影響,若不經常進行教育,并利用游戲規則約束,則可能造成意外事故。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游戲《找娃娃》、《我家住在哪兒》等活動,教育幼兒不要隨便離開集體,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萬一走失,要膽大、心細,記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單位、電話號碼、家庭住址及周圍明顯的建筑特征。激發幼兒脫險自救的情緒,促使幼兒想出一些脫險自救的具體方法。在健康教育活動中,使幼兒懂得“上下車不擁擠,不把頭、手伸出窗外,不在車內亂跑”等社會常識;利用角色游戲《紅綠燈》讓幼兒了解交通規則,外出要跟隨大人,不能在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沙是幼兒在周圍環境中經常接觸和喜歡玩的物質,但在玩沙的過程中也有潛在的危險性。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認識沙》、《美麗的沙雕》、《尋寶》等游戲,通過幼兒親身感受,學習正確的玩沙方法,提高自護能力。
在體育活動中,循序漸進的安排活動內容,注重技能練習,教師講解動作要領時,做到重點突出,形象具體,尤其是小班幼兒,應采用直接示范講解的方法。在組織幼兒進行四散跑和追逐跑時,由于幼兒頭重腳輕容易摔倒,因此,提醒幼兒不能低頭向前猛沖,眼睛要觀察周圍的情況,避免相互碰撞跌倒。如果不慎跌倒,要盡力用雙手支撐身體,防止頭部著地。另外,我園開展了感覺統合訓練,先后投資3萬元購買了滑板、搖擺器、蹦蹦床、大龍球、按摩球等玩具,通過練平衡、找重心、走沙石、推小車、蹦蹦床等一系列體育游戲訓練,培養幼兒的動作協調性和平衡能力,幫助幼兒逐步形成良好的運動技能,將“自我保護”意識滲透在體育活動中,學會在運動中保護自己。
在培養幼兒安全自護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應要求家長配合進行一致性的教育。因為,相當一部分“自我保護”教育的內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師不便進行具體指導。因此,我們開展了數次家長課堂活動,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識介紹給家長,提高家長自身的安全意識,讓幼兒在父母的幫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護知識。在家中有許多的危險物品象爐子、熱水瓶等,不能因為危險就設置各種禁區,應注意對孩子獨立行為能力的培養,如使用家庭中常用器具的能力、盛、倒開水的能力、摔傷或砸傷后不能亂揉的知識及用手緊壓傷口的止血能力;父母出門在外,幼兒獨處在家中時,千萬不要給陌生人開門;有緊急情況時,孩子請可靠的鄰居幫忙等常識。幼兒家庭與幼兒園密切配合,對幼兒實施安全自護的家園同步教育,是幼兒健康、安全成長的必要保證。
總之,加強安全教育,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關系到每個幼兒的安全和健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每個保教工作者及家長都應防患于未然,去除一切可能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危險因素,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