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愛麗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鳳翔路小學 廣西 南寧 530022)
良好的班級衛生環境是育人的第一步,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共同創造。對于小學生來說,個人思想并未完全形成,容易被周圍人或環境所影響,因此具有加強的塑造性。當學生在衛生習慣上存在一些缺失時,就會將一些不良的衛生習慣帶入校園,為教師的班級衛生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有針對性的對班級學生進行衛生習慣的培養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低年級小學生,班級衛生意識普遍較差,課桌桌面雜亂,在班級內存在很多鉛筆屑,班級中很多角落都存在食品袋和小玩具等等。組織學生對班級環境進行清理,學生主動將垃圾撿起放進垃圾箱,班級衛生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卻無法長時間的進行保持,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并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班級生活中,碎紙片、鉛筆屑以及食品包裝袋依舊存在,針對班級衛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制出發定衛生管理計劃,培養學生的班級衛生習慣,促使小學班級衛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1 健全小學班級衛生管理規則。在班級衛生管理過程中,健全管理規則可以對學生的個人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以此來使學生形成保持衛生的意識,使其在今后生活和班級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規則的約束和指導下,學生生活井井有條,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班級晨會、班會以及黑板報等途徑,以“班級衛生”為主體,開展宣講活動,通過創建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使學生意識到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制定具體的班級衛生管理規則,比如要求學生勤于洗手,勤于更換衣物,以此來使自身看起來干凈整潔。在班級生活中主動維持周圍衛生環境,主動做到不亂丟果皮紙屑,將課桌周圍的垃圾清干凈,并管理好自身周圍環境,以此來對自身和班級形象進行維護。班級衛生管理規則的建立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完成,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參與到規則的制定當中來,學生可以對班級衛生管理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議,組織班級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班級衛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全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2 全員參與細化衛生管理工作。班級環境衛生的維護,需要學生全員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師班級衛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班級衛生管理過程中,應在保證學生全員參與的基礎上對衛生任務進行細化,以包干到人責任到人為管理工作理念,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衛生環境建設當中來。
比如在班級衛生管理過程中,為學生劃分衛生管理區域,在一定區域內,學生應保證自身所負責位置桌椅的擺放地面的整潔和衛生情況。教師公共區域也可以進行細化,主要以教室的地面、墻面、左右窗臺玻璃以及走量為主,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選擇和認領。對于認領區域學生具有保持環境衛生的職責,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明確自身職責,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3 及時反饋優化班級衛生管理。班級良好衛生環境在于學生耐心保持,教師采用檢查班級環境衛生的方式,可以有效促使學生對班級環境衛生進行自覺保潔,久而久之使保持教師環境衛生成為學生一種良好的習慣。及時進行衛生反饋,并對班級衛生環境管理工作進行有效劃分,從優化管理的角度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班級環境建設當中來。
比如教師在課前檢查衛生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可以將衛生問題交給班長處理,班長和勞動委員對接,責任到人進行班級衛生整改。在這個過程中應從公平的角度出發,保證衛生管理工作對事不對人。增設獎懲制度,采用班干部及時監督反饋的管理方法,形成一種積極效應,促使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在減輕教師班級管理負擔的同時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保證班級內部環境的干凈整潔。
總而言之,在小學班級衛生管理過程中,教師應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小學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健全管理規則、細化管理工作以及優化班級衛生管理的角度出發,全面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在長期的教育和引導下,促使學生重視班級衛生,重視集體榮譽,這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個人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