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凱成,姚文馳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企業需求以及促進學生發展,當前職業教育存在課程教學目標與企業實踐需求脫離、職業技能考核沒有統一標準等問題[1-2]。這些問題阻礙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終生教育、人人教育”職業教育理念相背離。
隨著1+X 證書制度不斷推進,職業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的有效銜接成為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成效的有效措施,也體現了職業教育“以生為本”的本質特征。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作為新基建的重要人才輸出專業[3],也需要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以滿足社會對建筑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實現建筑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即就業,畢業即上崗”的社會培養需求。然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大多數畢業生進入企業仍需開展一定時間的職業技能培訓,并不能完全實現“畢業即上崗”。
為解決上述困擾高職教育建筑行業人才培養的難題,本文結合住建部發布的《建筑與市政工程施工現場專業人員職業標準》(JGJ/T 250—2011)[4],以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通過組織學校和企業雙方參與專業建設研討會,充分分析建筑崗位知識、能力和職業標準,形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且以《建筑施工組織》課程為具體實例,探索將職業標準和課程標準相融合的課程改革實踐。
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是兩個不同的評價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明確說明,職業標準的制定者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統計局等協同其他相關行業部門等。它以具體的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為核心;而課程標準的制定主體是高校教務等教學獨立部門,以學生的培訓學習為對象,主要體現課程的銜接性與專業性。課程標準是課程開發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需要指明課程的培養目標、課程組織方式、教學管理形式、規定教學資源,同時要體現如何評估教學質量[5]。
在近年來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院校、專業、課程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脫離了職業標準,使其與課程越來越分離。但二者不能孤立起來,而應該通過職業教育這一過程進行有效的對接[6]。課程標準的制定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在畢業后的社會認可度,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高職教育的人員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課程與技能已經成為用人單位選用畢業生的主要依據。因此,為了體現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課程標準的制定應當以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為準繩[7],以崗位和職業的需求變化來指導教學改革,這也是國家“職教20 條”政策制定的時代背景。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細分方向,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也呈現新的特點:①職業種類出現細分,如在國家職業大典里新增建筑信息員等新興職業;②職業交叉性加強,如測量員與BIM 技術員的融合。只有在教學標準中及時體現職業與崗位的變化,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跟上社會發展的需求,匹配人才市場的供需關系。
通過診斷評價,搭建發現問題、提高效能、促進自主發展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1)加快校企融合,共建質量紅線。通過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準,發揮職業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專業教師、企業師資力量建設,切實解決無專業教師、無實訓條件、無投入保證等問題。確保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能夠有肥沃的發展土壤,保證學生的成長成才。
(2)明確價值取向,堅守職業道德。通過深入研究、反思、探索、實踐,構建體現新時代中國職教特色的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各類評價指標、診斷要素體系,充分利用“柯氏評價”“學業評價”等方式,關注學生認知和精神運動的內容,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推進多元協同育人模式,發展現代學徒制、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等育人模式,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促進第三方評價機構與高職院校階段性評價體系的對接。進而轉變原有的評價模式,提高專業課程對這會服務的貢獻率。
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院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組織教研室進行專業調研,專任教師通過與相關建筑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解構為6 大核心技能,分別對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相關課程。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增加BIM 技術與應用、建設工程安全生產與管理等方面的課程,以適應建筑行業新基建的要求,如圖1 所示。

圖1 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的專業課程體系
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建筑施工組織》教學內容是根據教學大綱編制,而教學大綱的修改往往跟不上社會發展進度,因此教學內容也幾乎一成不變。由此教材的內容大多數也僅限于工程概況、施工方案、施工進度計劃、施工平面布置圖等幾個章節。但是企業和社會對建筑工程畢業生的要求是能夠編寫一份集技術、經濟、管理、合同于一體的施工組織設計的規劃性文件,同時還需具備技術上的可行性,加入新工藝、新方法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學內容上,傳統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的社會需求。
建筑施工企業技術崗位包括施工員、測量員、材料員、質量員、標準員、安全員、資料員、機械員、信息員等。根據各崗位職業標準要求,《建筑施工組織》課程內容設置需要體現以下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①了解工程施工組織的基本知識;②熟悉施工平面圖;③制定施工方案;④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及進度計劃;⑤制定分項工程施工措施。
結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職業標準的技能要求,確定了《建筑施工組織》課程目標(編制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將職業過程轉化為對應的教學內容。同時將“工匠精神”“敬業精神”和“安全生產意識”職業素養融入項目教學案例,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將活動與學生學習目標相關聯,以達到教育成才目標。依托線上線下教學平臺,對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進行過程監測,及時預警改進,確保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教育成才目標的貫通與達成。
在具體授課任務實施過程中,結合自主與協作的學習方式,開發適應高職學生自主學習,利用線上學習資源進行自學,協作學習,包括分組合作、師生協作等形式。依據課前學情分析與學生前導課程掌握情況調研結果,將學生按水平能力的區別分為不同的等級。針對不同等級的學生推送不同難度等級的任務,形成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重難點解決方案。針對能力水平未達到課堂目標的學生,進入反饋與診改階段,確保學生能夠正確完成與掌握課堂教學目標,混合以建構主義為主,兼具認知主義與人本主義等不同的學習理論。
通過職業標準與《建筑施工組織》課程內容的對接,構建與職業標準相對應的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崗位職業標準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的專業及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有利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堅持以職業標準為依據,開展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三教改革等內容建設,將有效全面提升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培養符合新時代新基建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