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馮濤 本刊特約記者 劉步陽 圖|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
在我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與首都北京直線距離兩千余公里,遙遙相望。一直以來,“從拉薩開著汽車走高速公路到北京看天安門”是許多雪域高原兒女心中的樸素愿望,也是西藏交通人心中的一個目標。
2021年8月21日,這個愿望朝著實現前進了一大步:227公里的G6京藏高速那曲至羊八井段(以下簡稱“那羊高速”)通車試運行!那羊高速的通車,結束了藏北高原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讓那曲市進一步融入拉薩市“3小時交通圈”,將更有力地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的發展。至此,G6京藏高速那曲至拉薩段(以下簡稱“那拉高速”)全程通車,西藏的高等級公路通車總里程一舉破千,達1105公里,西藏大踏步進入高速時代!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那拉高速蜿蜒行進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大部分時候與青藏公路、青藏鐵路三線并行,展現了新時代“兩路”精神的新內涵。從“治國先治邊、治邊先穩藏”的大局來看,那拉高速的全線通車顯著提升了青藏大通道的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運輸服務水平,有利于促進西藏特別是藏北地區資源開發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西藏實現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途經地點:那曲火車站西北→那曲火車站→那曲市水源保護區→羅瑪鎮→香茂鄉→古露鎮→烏瑪塘鄉→阿熱濕地→當雄縣城→寧中鄉→羊八井鎮桑巴薩村
路線全長:227公里
設計標準: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
最高海拔:4786米
平均海拔:超4500米
路基寬度:26米
設計時速:120公里
通車時間:8月21日

高原公路獨特又艱難的施工環境,賦予了那羊高速筑路人寶貴的高原高速建設經驗。
那羊高速是西藏的又一座“金橋”,它的通車運行,標志著青藏公路高速化取得階段性進展,G6京藏高速距離全線貫通再進一步,西藏與首都北京的距離更近了。
自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與川藏(康藏)公路同日通車拉薩以來,西藏結束了歷史上“行人攀巖走,世間哪有通天路”的悲嘆,而“天塹變通途,拉薩直通北京城”的贊歌從此響徹青藏高原。作為西藏的生命線,青藏公路一度承擔了80%的進藏物資和90%以上的出藏物資的運輸任務,也是進出藏客運班線的主要線路。
然而,近年來的氣候變化導致青藏公路一系列凍土病害多發頻發,西藏經濟高速發展使得青藏公路承擔的貨運量與日俱增,而旅游業的深度開發也讓沿青藏公路自駕的游客呈爆發式增長,雖然青藏鐵路的開通分擔了一部分青藏公路的客貨運輸任務,但是仍然不能滿足高速增長的進出藏交通運輸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西藏人民對青藏高速的建設抱有無比熱切的期待,青藏高速的建設也被西藏交通部門提上日程。
為讓沿線農牧民群眾盡早享受到高速公路帶來的便利,青藏高速采取了分段建設的模式,條件成熟一段就開工一段,建成一段就通車一段。2017年5月,G6京藏高速羊八井至拉薩段項目開工;2018年6月,那羊高速項目開工。
那羊高速北起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接國道109線,一路向南跨越那曲河,經羅瑪、古露、當雄等鄉鎮,終于羊八井鎮,接G6京藏高速羊八井至拉薩段起點,與青藏公路、青藏鐵路三線交匯并行。那羊高速全長227公里,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時速120公里,路基寬度26米。
項目全線共設橋梁145座,其中特大橋7座,大、中橋89座,小橋49座,隧道1座,橋隧比為16.78%;共設4座互通立交和那曲、當雄、羊八井3對服務區;此外,為便于游客飽覽高原雪山的壯美景色,那羊高速還設置了念青唐古拉山觀景臺。
“現在就盼著高速公路早日通車。”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那曲市比如縣恰則鄉那村黨支部書記次仁措旦向媒體表示了對那拉高速的期待,“那拉高速將為那曲帶來騰飛的希望?!贝稳蚀氲┑脑捳从沉宋鞑剞r牧民的心聲。
連接農區與牧區、城市與鄉鎮,串起了廣袤的藏北羌塘草原上的一顆顆明珠,那羊高速作為那拉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那曲與拉薩的車程從青藏公路的6個多小時縮短至3小時,對促進沿線經濟發展,改善沿線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完善區域路網結構和功能等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人民群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出行及運輸條件,是新時代造福一方的“新天路”工程。未來,那羊高速將有力帶動沿線的畜牧養殖、旅游觀光、交通運輸等各項產業發展,助力西藏經濟社會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高原氣候、脆弱生態、控制性工程眾多……那羊高速的建設者排除萬難,力爭將這條公路打造成一條高品質之路,更打造為西藏交通運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桿。
針對藏北高原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長期低溫等特點,那羊高速的筑路人發揮科技引領的作用,在借鑒各方成熟經驗的同時,攻克高等級公路瀝青路面施工難點,優化配合比設計,提高中、下面層抗車轍能力,提高上面層抗滲水能力,在增強瀝青路面耐久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當雄隧道是那羊高速全線唯一的隧道,同樣也是建設中的難點工程和控制性工程。當雄隧道全長1010米,設計行車時速為80公里,海拔約4300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隧道之一,隧道口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60%。隧道所在位置冬季寒冷漫長,多風雪和凍害,年均氣溫只有1.7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甚至達到零下32.5攝氏度,氣候條件極其惡劣。同時,當雄隧道全線均為Ⅴ級圍巖。
為克服困難,當雄隧道建設工程采用了超前地質預報手段研判隧道圍巖情況,提前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規避施工風險。歷經360天,以“零事故、零傷亡”的優秀成績,實現了全線順利貫通,而貫通隧道誤差僅4毫米。
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提出,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生態”被擺到了重要位置。藏北高原的生態十分脆弱和敏感,生態環境的恢復周期長,因此那羊高速十分注重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那羊高速的建設者始終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重保護。
“實施這個項目,我們克服了高寒缺氧、紫外線強、生態脆弱等困難,通過產研融合,進行了一系列創新。”中交一公院那羊高速建設工程設計代表組組長王偉為記者介紹了一些典型的科技創新成果,如成功打造了“高原花海”,創立人工繁育、草皮移植等高原生態保護成套技術;發明了一種新型窄中分帶護欄;研發了系列防凍脹的坡面防護和排水結構等。
“這是一條生態路,我們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充分考慮高原生態的脆弱性及保護的重要性。”那羊高速建設項目指揮長旺杰次仁介紹,那羊高速在沿線預留設置野生動物及牲畜通道,對高山草甸草皮進行剝離、復植,部分橋梁采用大跨度連續主梁,減少對環境的擾動。截至目前,全線環保投入已超過4億元。

鳥瞰藏北高原。江飛波 攝

高原脆弱的植被,需要筑路人悉心照料。江飛波 攝
自2018年6月開工以來,近八百個日夜,數萬名那羊高速建設者把汗水灑在藏北高原。那羊高速沿線自然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所有參建人員克服高寒、高海拔等嚴酷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攻克了施工過程中的重重困難,積極發揚“老西藏精神”和“兩路”精神,為把那羊高速打造成品質工程傾盡全力,譜寫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來自內蒙古的史冬青是那羊高速二標一分部生產副經理,一眼看過去,是人群中膚色最黑的。“剛脫完一層皮,稍微白點了?!笔范嘈χ鴮τ浾哒f。每天頂著烈日和強紫外線鋪設瀝青,“下烤上曬”的日子,他已經習以為常了。
修筑那羊高速,是他第二次主動申請進藏。雖然經歷過一次艱苦,但史冬青說:“要是大家都不來,誰來修路呢?而且我有經驗了,更應該來?!睂λ麃碚f,參與那羊高速的建設,是對“兩路”精神的堅守和發揚,為他的人生賦予了更高層次的意義。
來自湖北的喻磊也是一名筑路人,在南方溫潤氣候里長大的他,第一次踏上高原,成為了他人生中精彩的一筆?!暗轿鞑匦蘼?,是一種歷練。當年,那些老前輩在這里修路時,遇到的困難更多更大,但是他們都堅持下來了,這種精神是我們每一位筑路人都應該學習的。”他記得特別清楚,那曲河特大橋合龍那天,整個項目部都在歡呼?!皬膩頉]有那么激動過,大家好像都忘了吃過的苦和流過的汗?!?/p>
“雖然我只是千萬筑路大軍中的一員,但是能追隨前輩的腳步來到這里筑路,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就是最大的貢獻,也是最大的光榮?!蓖鮽フf。
那羊高速通車了,這些建設者帶著故事離開了,但他們都說:“永遠不會忘記為那羊高速奮斗的那些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建設者們不僅在那羊高速上留下了故事,更留下了筑路技術和致富門路。
出生于1996年的嘎瑪洛卓是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乃瓊鎮港果村人,2018年從西藏大學交通運輸專業畢業后,進入中交一公局那羊高速二標一分部項目部,跟隨師傅主要負責桑曲河特大橋橋梁施工工作。2019年,嘎瑪洛卓負責桑曲河特大橋架梁及橋面系施工,并于當年10月榮獲中交一公局第六公司的優秀技術員稱號。疫情期間,他自愿放棄了冬休,主動請纓在項目部堅守4個月,配合項目部做好復工疫情防控和復產各項工作。
“作為中交一公局六公司的一名技術員,在參與那拉高速建設期間,不僅我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都有了大幅的提高,而且在畢業工作的三年內,我的月平均工資達到了15000元,通過自己的努力,我現在已經在拉薩買了房,從工作到生活各方面都得到了滿意的收獲?!备卢斅遄空f。
今年45歲的索羅是那曲市色尼區古露鎮俄瑪村的一名普通村民。2018年6月工地開工后,他在古露鎮扶貧辦工作人員推薦下,跟著那羊高速二標一分部路基三隊工作。由于工作認真負責,后來在路基三隊的介紹下,他于2019年來到項目部,參與了路基防護工程施工。從剛開始不會說普通話,到現在能跟人用普通話進行簡單交流,從之前只會放牧到現在對鋼筋、模板施工技術樣樣精通,可以說索羅的收獲是顯而易見的。
從2020年開始,索羅在項目瀝青拌和站開啟了自己的帶班之路,他帶著幾個當地的牧民,幫站長把瀝青拌和站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之后,經項目部嚴格選拔,索羅25歲的兒子尊珠也在高速項目上擔任了保通員一職,確保工地車輛安全通行。父子倆年收入從之前的5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0萬元,很快實現了脫貧。
“我現在的生活很富裕,也很知足,用我的辛勤和汗水收獲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真心感謝黨的關懷、感謝那羊二標一分部的認可,參與那羊高速建設,讓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彼髁_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那羊高速不僅在建設過程中為沿線農牧民疏通了脫貧致富的途徑,未來也將為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交通活力。
那羊高速建設工程自開工以來,積極響應自治區扶貧號召,做到盡最大力度吸納西藏籍高校畢業生和農牧民就業,大量使用當地機械、運輸車輛等,致力于為當地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提供就業崗位,拓寬當地農牧民群眾創收、增收、致富的途徑。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自開工以來共計吸納當地農牧民群眾10404人次,吸納西藏籍大學生85人,使用當地機械1107臺,使用當地運輸車輛2443臺,累計為當地創收5.04億元。在此過程中,項目方還對當地農牧民進行不定期一對一的技術培訓,促進當地農牧民轉型為新型產業工人。
那羊高速的建設已經告一段落,這是那拉高速建設的終點,更是G6京藏高速建設的新起點。據了解,“十四五”期,西藏還將推進啟動G6京藏高速公路格爾木至那曲試驗段的建設。可以暢想,“從拉薩自駕,一路高速到北京”的夢想已觸手可及!

藏北高原的獨特地貌,對高速公路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江飛波 攝
那羊高速建設難,難在這是一條什么都“高”的高速公路:作為西藏重點民生項目,社會各界關注度高;高海拔高寒地區的復雜地質,使得道路建設難度高;沿線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環保要求高;高關注度、高難度和高環保要求,讓那羊高速注定成為一條技術含量高的品質公路;同時,那羊高速還是一條景觀大道,顏值也必須高。
沿著青藏公路的足跡,那羊高速的筑路隊伍探索出了一條高海拔高寒地區高速公路建設管理路徑,這些建設管理經驗必將為青藏通道剩余路段高速化奠定堅實的基礎,也將為其他高原地區公路項目的建設管理提供有益借鑒。
從建設伊始,那羊高速就一直處在聚光燈下。
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施工現場調研,西藏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也隔三差五就去一趟那羊高速建設工地,對項目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督導。不僅如此,社會公眾也無比期待那羊高速建成通車。2020年10月1日,G6京藏高速羊八井至拉薩段通車,但在新聞評論中,絕大多數人都是一邊點贊一邊詢問那羊高速甚至G6京藏高速格爾木至那曲段的進展。2021年5月6日,那羊高速的圖片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顯著位置;6月19日,央視新聞頻道《沿著高速看中國》(西藏篇)特別節目更是在那羊高速上進行了直播連線。
社會公眾對那羊高速的關注度在項目通車前后達到頂點。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代表團團長汪洋出席京藏國家高速公路那曲至羊八井段通車儀式并宣布公路通車。
在那羊高速建設初期,建設人員嚴重不足,不僅工地人員嚴重流失,就連項目指揮部也面臨著人員不足的情況。有工人甚至說,在5000米嚴寒缺氧的高原干活,實在有些受不了,為了這點工錢把命搭上不值得。很多人打起了退堂鼓,經常是來了100名工人,過不了幾天就只剩下十幾人。沒有穩定的施工隊伍,工程質量、進度和安全根本無法保障,如何留住人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吃飽了不想家!”藏族的一句諺語成了那羊高速建設工程留住人的突破口。項目指揮部首先從改善伙食抓起,不僅讓大家頓頓有肉吃,還特別注意營養搭配;其次,從生活細節上關心員工,給大家配備工服,既統一了形象,使精神面貌為之一新,又可保暖避免感冒;再次,指揮部花費100多萬元為員工配置了高壓氧倉,員工們下班后可以進入氧倉吸氧,精神狀況大為改善,再也沒人喊沒有力氣干活了。
職業院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在科技發展、新媒體技術、搜素引擎等日趨發達的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出現多元化的特點,多樣化的社會思潮不斷涌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可避免,消極的思想和錯誤的觀念影響著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塑造。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職業院校學生意識形態工作是確保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舉措。
各施工單位、施工點上都相應配置了氧氣系統,中交集團那羊二標還配置了醫務室,并和救援機構簽訂了直升機救援合同,解決員工就醫問題……就這樣,員工的健康得到保障,情緒穩定了,人也留下來了。
但留住人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留住人還要管好人。
那羊高速建設工程項目指揮部立下禁酒令,并和紀委、總監辦、項目部等有關單位簽訂了《黨紀廉政建設目標責任書》,明確各級黨委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范圍和內容,創造了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圍。
在工程建設層面,管好人,首當其沖就是要確保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項目指揮部制定了安全生產規程,并開展安全檢查,把安全生產落到實處。同時,通過組織安全教育培訓、嚴格實行持證上崗、積極開展交通普法教育等措施,有效地將各種安全隱患和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成功實現了安全零事故的預定目標。
人留住了,管理有了規范,項目指揮部對公路的建設質量和工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對設計圖紙仔細研究,項目指揮部認為,原設計圖對某些部分的質量要求沒有提出明確標準。于是,項目指揮部提出所有施工過程包括預制梁、拌和站、碎石場、梁場,箱梁、路基等全部按照交通運輸部頒發的標準建設,把那羊高速公路建成符合國家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速公路。
在工程進度方面,項目指揮部緊緊圍繞項目總體計劃目標,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和相關工作程序。先后組織各參建單位倒排工期,細化任務指標,緊抓落實,堅持多點施工,平行作業,采取“白加黑、5+2”措施,高效利用有效施工時間。在管理方式上,采用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的模式,及時解決在施工組織、對外協調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開展勞動競賽等活動,加大激勵力度,確保了各階段目標任務的圓滿完成。
高原凍土是那羊高速建設中面臨的一項巨大挑戰。為破解特殊氣候條件下路面施工的技術難題,工程項目部成立了以交通運輸部青年科技英才、廣東華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善強博士為組長的五人科研攻關團隊,他們扎根一線,開展藏北地區高速公路瀝青路面品質提升關鍵技術研究。

那羊高速沿線能看到高原獨有的美麗景色。
歷時500多天,攻關團隊終于研發出一套適合當地實際、又可復制推廣的路面施工關鍵技術,包括集料高規格加工,瀝青指紋檢測,強骨架密實級配優化設計,低氧環境下拌和樓效率提升、多變天氣下瀝青混合料保溫及路面平整度控制,基于紅外熱像、三維激光、三維雷達的全斷面全深度施工均勻性控制技術等14項創新技術。這些研究成果的應用,大幅提升了那拉高速公路路面工程品質,降低了路面養護維修費用,還可減少道路頻繁維修帶來的交通擁堵及不良社會影響。
此外,工程建設中開展的高海拔高寒地區高等級公路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分析各種駕駛環境下駕駛員的生理數據,建立了駕駛主動安全預警系統,對駕駛員的高原反應等不良情況可進行及時發現和預警,從而有效預防因高原惡劣駕駛環境影響駕駛員判別能力而誘發的交通事故。
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科研團隊根據這一特點積極開展高等級公路服務區綠色建筑太陽能利用設計原則及關鍵技術研究。該項研究提出了服務區供暖熱負荷計算指標及方法;提出了太陽能集熱系統設計參數、太陽能蓄熱裝置設計參數、輔助供暖裝置設計參數、太陽能系統自動控制設計參數等,詳細分析了各關鍵設計參數的影響因素及合理取值;結合西藏氣候特點和供暖需求,對那羊高速太陽能資源進行了深入研究,實現了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服務區實施綠色建筑太陽能供暖的目標。
為提高交通標線的使用耐久性和檢測技術水平,科研人員還開展了西藏地區熱熔型路面標線耐久性提升及相關檢測技術研究,并結合西藏的氣候特性,開展了對路面標線病害影響因素和機理的研究。針對標線逆反射亮度指標快速檢測的研究進行了前期實際調研,并在部分路段開展現場檢測試驗,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數據。
今年6月,記者在那羊高速建設工地采訪時,看到沿路的邊坡上綠草茵茵,部分路段邊坡上的小灌木、油菜花生機勃勃,顯然是人工種植的,幾輛灑水車正為花草澆水。
據技術人員陳永豐介紹,為保護生態,在2018年夏天進場時,施工人員共剝離高山草甸草皮54萬平方米?!皠冸x的草皮被堆放在沿線,碼放整齊后覆蓋遮陽網,并定時澆水養護。”他說,2019年下半年,他們開始將草皮復植至邊坡等地,復植成活率超過8成。通過不斷摸索實踐,建設單位掌握了成套的高原植被生態保護技術,這些技術有望在今后的高海拔地區工程建設中廣泛推廣應用。

在高原種出花草果蔬,是那羊高速筑路人的浪漫。

那羊高速特別為高原的動物們設置了通道。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還見到沿線牧民趕著牛羊從公路下的通道穿行而過,公路不遠處的草原上時常能看到成群的野驢和藏羚羊。據介紹,那拉高速公路共設計了245道可供牲畜和野生動物通過的涵洞,使沿線牧業完全不受工程建設影響,野生動物的遷徙和活動也保持著原有的規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條公路的許多路段地處開闊平坦地區,但橋梁數量卻不少。據工程技術人員介紹,雖然橋梁的建設成本較高,卻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用地,降低對草原、濕地、凍土層的影響和擾動。
據了解,那拉高速公路在設計中堅持“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理念,綜合考慮沿線社會、經濟、環境要求,實現了公路與自然、社會及其他人工系統的整體協調和全面發展。
“我們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進行的選線設計?!蹦抢咚俟吩O計方相關負責人介紹,選線時充分結合了拉薩市、那曲市及沿線城鎮總體規劃,遵循“靠而不進,離而不遠”的原則,盡量避開了水庫、村鎮、文物古跡等環保敏感點。
對于平原及微丘路段,盡可能降低路基高度,低路基采用緩邊坡設計;山區路段,盡量避免高填深挖,宜橋則橋,宜隧則隧,使公路與沿線自然環境相協調;高寒草甸路段,盡可能繞避以減少占地,對臨時用地,施工完成后均及時采取措施恢復生態。
在路基防護設計中,充分考慮了邊坡穩定性要求,以植物生態防護為主、工程防護為輔,確保路基穩定并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在棄土場的選擇上,為保證公路運行及沿線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渣場盡量布設在山凹地或上游來水較少的溝谷中,同時盡量少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坡、荒地。
橋梁設計則在結構合理性與安全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橋面駕駛人員的視覺感受,特別注重橋型設計與周圍自然景觀相協調;隧道設計則本著“早進洞、晚出洞”“零開挖、零埋深”“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等原則確定洞口位置,使洞口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這條高原新天路在設計、建設中還格外重視工程結構的安全可靠性,從設計源頭上便突出了公路的防災避災、抗震減災等功能。
從那曲出發到拉薩,沿路可以欣賞到藏北高原獨特而壯美的風景,“神山”桑登崗桑山、念青唐古拉山圣潔的雪峰在云光明滅中氣象萬千;公路兩側遼闊的草原和濕地上成群的牛羊悠閑地漫步,彎彎曲曲的河流、大大小小的湖泊映照著藍天白云,令人心曠神怡;圣湖納木措則像“遺落人間的寶石”靜靜地鑲嵌在拉薩西北角,等待人們沿著高速前來欣賞她的絕世姿容。
作為那羊高速唯一的一座隧道,當雄隧道的洞門裝飾以“隧連漢藏,情寄哈達”為主題,選取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哈達”為主要元素,再結合項目地域文化特征,例如賽馬節等旅游資源元素,采用數字化的現代設計手法——參數化三維設計,完成了當雄隧道洞口的造型設計,形成了隧道洞口集文化融入、景觀提升為一體的序列化視覺美感。
而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下,那羊高速也設置了功能齊全的觀景臺,方便過往司乘停車、觀景、休閑。這條路必將促進拉薩市和那曲市旅游資源的開發,為沿線地區帶來更多區內外的自駕游客,使“拉薩—那曲—青海草原風光旅游線”更具吸引力。
那羊高速穿越多種高原特有的地質地貌,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那羊高速的筑路人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措施。
那羊高速建設工程項目地處季節性凍土區,在路基設計上需要考慮凍脹及融沉對路基的不利影響,基本上對全路段各種路基形式都實施了防治。
處理措施
提高路基,以填方通過,盡量避免零填和低填路基;
當通過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不良地段時,加強地表及地下排水,排水溝、邊溝下設置碎石盲溝,同時在填方路基基底設置毛細水隔斷層,在挖方路床范圍內換填碎石、砂礫等粗顆粒土,以控制路基凍脹。
在各種圬工砌體底部設置砂礫墊層,以避免凍脹對工程的危害,基礎埋深位于凍結線以下的,必要時采用換填法,把凍脹性強的粉土、粉質黏土,置換為碎石、砂礫等非凍脹性或弱凍脹性粗顆粒土,以消除凍脹產生的危害。
填方路基均采用粗粒土填筑,水草地路段采用砂礫換填不良土,低填淺挖段及挖方段均換填為粗顆粒土或實施翻挖碾壓,以及在換填層或路床底層設置防滲土工膜。
那羊高速建設工程項目沿線積雪以自然降雪為主,一般發育在山脊背面陰坡處及地形低洼處,因四周山體高聳,不利于風力吹走積雪,且氣溫較低,導致積雪不易融化。因積雪和積雪產生的融水結冰造成行車困難,危害較為嚴重。
處理措施
一般積雪區,路線宜選擇布設于陽坡上。那羊高速冬季主導風向為西風,因此,在路線布設時,盡可能與主導風向平行或把交角控制在30度以內,并避開風速驟減區段。通過山地丘陵時,盡量利用四面通風的開闊地、臺地、山梁、垅崗等地形。
在風積雪路段,合理設計路基斷面形式,采用緩邊坡填方路堤,避免或少采用挖方路塹。中央分隔帶與路面平齊,路肩與邊坡相交處宜設成圓弧形。清除路基兩側15米至20米范圍內凸出的卵石堆、小土丘、草墩、灌木叢等障礙物。
風積雪路段的路堤橫斷面采用流線型或緩邊坡,路堤高度比當地50年一遇的最大降雪厚度高出1米至1.5米。對路堤高度小于等于2米的路段,把邊坡坡度放緩至1:3,以利于風雪流順利通過。路堤高度大于2米的路段,按照一般路基設計。
對必須采用挖方的路段,避免挖深2米至6米的路塹。對挖深不大于2米的全路塹,采用敞開式路塹;對挖深大于2米且小于等于6米的全路塹,挖方路塹斷面內路基以填方形式出現,填土高度為1.5米,路堤坡腳設置1米寬的平臺,并增設4米寬的積雪平臺;對挖深大于6米的全路塹,把邊坡碎落臺適當加寬至3米,以兼顧積雪平臺,其他均按一般路塹設計。
在全路塹、迎風半路塹、背風半路塹等路段設置防雪網或擋雪墻,其中擋雪墻用于路堤坡腳或路塹坡頂地形平坦的路段,地形起伏不便于設置擋雪墻的路段則設置防雪網,防雪網、擋雪墻分別設置在上風側路基坡腳或路塹坡頂外40米、35米處,現場根據地形情況靈活微調。
冰雪害防治應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管養結合;應在管養設施中配備一定數量的除雪、除冰機械設備,以保證公路運營中的保通作業。
那羊高速建設工程項目地處地震活動高發區,Ⅱ、Ⅲ類場地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分別為0.20g、0.30g、0.40g;地震烈度分別Ⅷ、IX度;地震動反應普特征周期為0.45S。
根據地質調繪及勘察資料,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位于2米至7.5米處,地層以第四系全新世松散沖洪積物為主,淺部發育粉土、粉砂,天然地基承載力低,在地震作用下穩定性差,易產生液化現象。
處理措施
采用沖擊碾壓壓密、樁基穿透粉砂層等防治措施。

由于泥沼堆積區草皮的退化,部分積水或者地下水,在地面或沖積平原區低洼地帶形成了水塘。那羊高速建設工程項目所在區域蒸發量大、降雨量小,在地下水位下降,水塘逐漸干涸形成橢圓形的泥沼坑后,坑底及周邊就有鹽霜分布。部分地勢較低的沖積平原區地下水位淺埋地段,例如羅瑪鎮南部及青藏鐵路沿線,春季地表也有鹽霜,局部有蓬松土分布。
根據對那羊高速沿線的采樣地質勘探及調查可知,項目區鹽漬土不發育。按含鹽化學成分分類,可分為亞硫酸鹽漬土、硫酸鹽漬土、亞氯鹽漬土。
處理措施
項目鹽漬土分布范圍小、埋深較淺且厚度有限,遂把鹽漬土處理與沼澤濕地軟土、季節性凍土處理的措施統一考慮。
對于鹽漬土分布路段,清除30厘米表土后換填砂礫,路基部分的處理結合路基填土高度選擇對應的季節性凍土處理方案。

那拉高速建設工程項目所在區域的泥石流災害發育,主要分布在部分構造侵蝕高山地貌區,泥石流成因均為降水型泥石流,總體特征為爆發頻率高,但爆發規模較小。
處理措施
結合區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及災害點與路線走向的總體關系,泥石流治理主要方式是采用排導槽排導,通過排導槽把泥石流沖出物質排出路線影響范圍外。

在高海拔地區及局部陰坡路段,冬季均有不同程度的涎流冰。那羊高速建設工程項目區域內冰雪融水較多,沿線自然邊坡、坡腳上存在出水點及流水溝,出水點及流水溝中的水流在坡面上形成含水量較大的濕地,水草茂盛,夏季有流水,冬季在這些地段坡面結成冰溜,部分形成涎流冰。
處理措施
涎流冰路段設計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采取排、擋、截等工程措施,結合養護管理工作加以防治。
路線布設在干燥的陽坡,采用路堤或淺路塹通過。對挖方路塹存在滲水的路段,為避免冬季形成涎流冰影響道路通行,在邊坡坡面正常防護內部每隔10米增設一道干砌片石支撐滲溝,嵌入坡面內2米,上部設0.5米防凍保溫層,支撐滲溝底部與路基滲溝相接,把坡面滲水統一引入路基滲溝排出。

非多年凍土區水草地及水草沼澤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基巖區孔隙裂隙水形成,主要分布于河谷及溝谷兩側平緩坡腳、階地前緣、河漫灘、冰水-沖洪積扇前緣地下水溢出帶。一般地表植被較發育,道路形成翻漿現象,且冬季形成涎流冰,對擬建道路有較大的影響。
在那曲河及其支流局部地段,地下水埋藏較淺,局部地下潛流溢出,形成片狀濕地。地表積水具有季節性,5月至9月雨季時,積水嚴重,局部形成小型湖塘;9月至次年5月旱季時,地表水退化,積水現象消退。那羊高速建設工程項目地處高寒地區,季節凍脹融沉現象發育,地表水回滲路基,加劇凍融現象發生,加劇了路基破壞;水草沼澤地發育段草皮一般較厚,具有高壓縮性。
處理措施
高路基以填方通過。草甸土厚度小于等于3米的,采用挖除換填方案,換填采用砂礫、片石或卵礫石,填筑要求、指標同路基填筑要求一致。草甸土厚度大于3米的,采用強夯碎石樁方案。
崩塌、危巖主要發生于陡峻的基巖斜坡表面,因那羊高速建設工程項目區域的地質構造較為發育,并且項目地處高寒地區,寒冬風化強烈,因此節理裂隙發育,巖體風化強烈,易發生崩塌災害。
處理措施
結合巖體節理、裂隙的發育,適當調整SNS主動網的設置,在施工現場發現危巖及松動巖石時及時清理。

那羊高速就像藏北高原的哈達,牽起一個個鄉鎮,聯通一座座城市,沿途風光靚麗,花草鮮美。交通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為沿途人民群眾奔向美好生活打好了基礎,也加強了邊疆與祖國內地的聯系。

那羊高速筑路隊伍雖被稱為“高原鐵軍”,卻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有對家庭的牽掛,也曾對高原的艱險環境望而卻步。但是最終,他們堅守下來,為了那羊高速,更為了西藏。
“這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高寒缺氧是所有人都要面臨的嚴峻挑戰?!蹦茄蚋咚偃龢艘环植扛笨偨浝砝羁≌f到高原的艱險環境時,不由嘆了一口氣。
初到項目上時,李俊產生了強烈的高原反應,不得不返回內地療養。但是他依舊心系工程,每日通過同事了解項目的進展。他說:“看著還在堅持的同伴,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這些年,我在全國各地各種環境下跑,唯獨沒有在西藏工作過,很不甘心,更不想拖我們這個團隊的后腿。我和家人商量,再去一次,如果還是不行,就放棄?!弊罱K,李俊說服家人返回了項目。
從不適應到適應,李俊克服了重重困難,一呆就是四年?!安幌肓暨z憾”是這群高原筑路人的共同信念。



為當地人民群眾帶來幸福生活,那羊高速不止修筑了一條高速公路,還積極響應西藏自治區的號召,為農牧民群眾拓寬創收、增收、致富的途徑,切實解決他們提出的合理要求。
統計數據顯示,自開工以來,那羊高速建設工程項目共計吸納當地農牧民10404人次,為其創收7866.91萬元;吸納藏籍大學生85人;使用當地機械1107臺,創收19051.71萬元;使用當地運輸車輛2443臺,創收23513.76萬元,以上共計為當地創收5.04億元。
通過實地調研和深入交流,以及充分了解當地牧民提出的要求,為匹配當地民風民俗和方便牧民和牲畜出行,那羊高速項目為當地新增通道涵6座,出行鄉村道路23條,涉及資金1573萬元。

那羊高速在建設過程中,研發了多項專利、QC成果和特殊工法,豐富了我國高原高速公路建設經驗,為京藏高速全線貫通進一步夯實了技術基礎。
由那羊高速二標中交項目部申報的《一種用于橋梁下部結構冬季施工的電熱模板裝置》《一種用于橋梁下部結構冬季施工養護的電熱保溫被裝置》《一種用于調節護欄外側模板高度與平衡的裝置》《一種用于現場臨時存放鋼筋籠的托架裝置》《一種應用于高原地區的邊坡防護裝置》《一種防凍隔水層及路基》《一種土工試驗空心圓柱試樣的內腔安裝裝置》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那羊高速二標項目QC小組發布的《高寒地區橋梁下部結構混凝土養護技術創新》榮獲國家級QC成果大賽一等獎、天津市2020年度建設系統QC一類成果、《提高高寒草甸區草皮移植成活率》榮獲天津市2020年度建設系統QC三類成果。
那羊高速二標項目部所撰寫的《高寒高海拔地區橋梁下部結構混凝土養護施工工法》榮獲西藏自治區區級工法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