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龍 于浩 唐成劍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脊柱外科,長沙 410007
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的加速,髖部骨折及股骨頭壞死的人口也隨之增加,髖關節置換術作為其中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能夠實現關節重建,減輕疼痛[1]。但患者術后因年齡大、合并基礎疾病、創傷導致身體機能衰退、術后應激反應等[2],依舊會出現許多問題,如并發癥的發生、因疼痛不愿活動、長期臥床最終導致髖關節功能恢復不好,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患者術后早期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3]。目前國內缺乏專業的平臺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訓練進行統一指導和管理,本研究嘗試將醫護一體化“云病房”管理用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功能鍛煉指導中,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收住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共61例為研究對象,按住院順序編號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干預組31例。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3)神志清醒、能正常交流;(4)了解研究目的及意義,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骨代謝或腫瘤疾病;(2)伴有心、肝、腦、腎功能不全或終末期;(3)手術前下肢已存在功能障礙。本研究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71.23±5.87)歲,干預組男11例,女20例,年齡(71.29±5.0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康復指導和隨訪,責任護士于患者出院當天進行健康宣教、常規的功能鍛煉指導以及注意事項,出院后對患者進行定期電話、微信回訪,并提醒其定期復查,不適隨診。
1.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8周的醫護一體化“云病房”管理。具體方案:(1)建立“云病房”管理小組,包括康復醫師和骨科醫師各1名、骨科護士長1名、3名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及2名隨訪護士。由骨科醫師負責把每位患者相關信息導入“云病房”APP中,康復醫生負責運動方案的制定與審核,骨科護士長為小組長,負責小組溝通協調及管理,3名主管護師負責“云病房”管理中髖關節置換術相關康復及健康知識、視頻的推送,2名護士負責電話及微信隨訪。所有成員均接受“云病房”管理培訓,同時能正確使用量表評估。(2)出院前建立“髖關節康復”微信群,以便后期保持聯系,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并表示理解,在出院后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簽署知情同意書。(3)出院后,患者在“云病房”APP中學習髖關節置換術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包括運動訓練、飲食、服藥、保健、并發癥的處理措施、運動禁忌等各方面的指導,每日完成訓練需在其中完成打卡。(4)提醒患者及家屬觀察并發癥的出現,如再發脫位、便秘、壓瘡、感染等情況,及時在“云病房”APP中記錄或拍照反饋,醫護一體化小組根據患者病情、檢查結果給出針對性的處理。
1.3 評價指標(1)并發癥:包括再發脫位、跌倒、便秘、壓瘡、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2)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用于評估髖關節功能,主要包括疼痛、畸形、功能、活動度,總分100分,得分越高,髖關節功能越好[4]。(3)鍛煉依從性:采用3級評分(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完全依從:根據康復計劃按時按量主動完成每日鍛煉任務;部分依從:能夠完成鍛煉計劃,但需要家人的監督下才能完成;不依從:①患者未掌握鍛煉的方法和內容,②每日鍛煉時間或量減少,符合上述其中1個條件即為不依從[5]。(4)滿意度:評價患者對“云病房”APP的管理是否滿意,分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3個等級,滿意度=(基本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同期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比較 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6),見表1。

表1 兩組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并發癥比較[例(%)]
2.2 兩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組干預后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干預前后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干預前后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隨訪和指導,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醫護一體化“云病房”康復管理
?
2.3 兩組鍛煉依從性和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鍛煉依從率及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鍛煉依從性及滿意度比較[例(%)]
在醫療健康領域下,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醫療管理模式正在被互聯網+大數據網絡平臺管理模式替代[6]。全髖關節置換術作為骨科常見的手術之一,尤其在老年人中多見,而患者因術后組織修復能力差、機體代償減退、且合并多種基礎疾病等原因,易出現并發癥[7-8],其不僅影響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而且會增加患者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因此,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是臨床醫護人員需關注的問題。表1結果顯示,通過醫護一體化“云病房”的管理,8周后,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云病房”APP是一款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絡平臺將醫-護-患三者相互融通、相互交流的新型APP,醫護可在平臺中及時通過了解患者病情作出相應的判斷和處理,而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也可及時發消息在系統中提出疑問并得到解決措施。因而,患者在各類并發癥未完全出現但有出現的可能時,醫護人員會通過平臺給予相應的宣教和預防措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出現。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鍛煉對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研究表明,術后康復鍛煉是手術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9],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肌肉張力、改善關節活動度,同時對患肢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本研究表2結果顯示,經過醫護一體化“云病房”管理后,干預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云病房”APP管理可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原因可能在于,通過“云病房”APP中運動視頻的推送,需每日在平臺中實施運動打卡,患者的運動量得到了有效保證,同時,平臺中視頻的推送不僅只有一種運動方法,包括抗阻、平衡力、肌力、關節活動度、有氧訓練等形式各異,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鍛煉興趣。
國內有研究顯示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鍛煉依從性僅為40%左右[10],患者術后鍛煉積極性遠遠不夠。表3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鍛煉依從性、患者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云病房”APP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鍛煉積極性和滿意度。鍛煉依從性差主要來源醫護和患者兩方面,一方面,護士對患者健康宣教及運動指導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患者可因術后疼痛或者并未完全掌握運動內容,故影響到自身鍛煉積極性。本研究通過醫護一體化“云病房”APP管理,滿足了患者目前對運動及健康指導的需求,同時通過規范運動以及醫-護-患在平臺中的有效溝通和指導,增加了患者康復信心,故而鍛煉依從性和患者滿意度也相應提高。
綜上所述,醫護一體化“云病房”管理用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指導中,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患者鍛煉依從性和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