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柳仙 李海霞 林卓婷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康復科,佛山 58333;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外二科,佛山 58333
乳腺癌發病早期以手術治療效果最佳,通過切除病灶改善預后,延長生存期限[1]。但手術后并發癥較多,上肢淋巴水腫即為常見癥狀之一,輕度水腫患者常伴有感覺異常、上肢外觀畸形等表現,而重度水腫患者則會導致活動受限、感覺麻木,治療不及時將出現反復感染,導致皮膚潰爛壞死[2]。目前臨床治療上肢淋巴水腫并無特效藥物,西醫以藥物、物理等綜合治療為主,但見效甚微。傳統醫學認為,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屬“水腫”范疇,因手術后氣血津液受損,臟腑陰陽失調而致病,故治療應以調補益氣、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為主[3]。一號散為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特色方劑,由多種名貴藥材制成,具有溫陽益氣、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之效,貼合上肢淋巴水腫的治療原則[4]。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一號散穴位敷貼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收治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本研究通過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年齡范圍為34~65歲,年齡(45.34±3.79)歲;體質量范圍為42~76 kg,體質量(65.13±4.13)kg;水腫分級:25例輕度、16例中度、9例重度。對照組年齡范圍為34~64歲,年齡(45.49±3.51)歲;體質量范圍為42~75kg,體質量(65.37±4.55)kg;水腫分級:26例輕度、16例中度、8例重度。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確診,滿足手術指征;②預計生存期≥3個月;③手術后出現上肢淋巴水腫;④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精神病或認知障礙;②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③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④對受試藥物有禁忌證者。
1.3 方法(1)對照組行常規干預,四子散中藥奄包熱敷患側上肢及肩部,紅花乙醇涂擦按摩患側上肢及肩部;另外進行物理療法,選擇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廣州龍之杰科技有限公司,型號:LGT-2200S)治療,每天30 min;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患者進行外展、旋轉、前屈、后伸等活動,活動幅度以患者最大耐受度為宜,逐漸增加活動范圍,20 min/次,3次/d;并予以安慰劑敷貼穴位,每天敷貼8 h。(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一號散穴位敷貼治療,一號散藥方組成:薄荷、大黃、當歸尾、入地金牛、荊芥、川芎、地膚子、赤芍、黃芩、白芷、白蘚皮、蛇床子、黃柏、甘草、蘇木、乳香,取5 g一號散用醋調成膏狀,置于紗布,貼敷于患肢太淵、曲池、天泉穴,并進行固定,1次/d,8 h/次。兩組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患肢與健肢水腫周徑差值、肩關節活動度及不良反應。(1)中醫癥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比較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水腫、疼痛、活動受限為主癥,乏力、食欲不振為次癥,根據癥狀輕重分別計0~3分,總分15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2)患肢與健肢水腫周徑差值:測量兩組健側與患側腕橫紋、腕上、肘部及肘上10 cm處周徑,取均值,兩側周徑差值越小表明水腫越輕。水腫周徑差值=(患側各處周徑均值-健側各處周徑均值)。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評估。(3)肩關節活動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用量角器對患者肩關節外展、內收、后伸、前屈角度給予測量,均由同一組護士測量,取3次測量平均值。(4)觀察藥物安全性。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醫癥候積分 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周后中醫癥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行常規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一號散穴位敷貼治療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50 50治療前11.35±3.25 11.61±3.26 0.399 0.691治療4周后5.63±1.51 2.22±0.89 13.757<0.001 t值11.286 19.648 P值<0.001<0.001
2.2 患肢與健肢水腫周徑差值 兩組患者治療前患肢與健肢水腫周徑差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周后患肢與健肢水腫周徑差值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治療前后患肢與健肢水腫周徑差值比較(cm,±s)

表2 兩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治療前后患肢與健肢水腫周徑差值比較(cm,±s)
注:對照組行常規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一號散穴位敷貼治療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50 50治療前3.72±0.53 3.68±0.55 0.370 0.712治療4周后2.13±0.31 1.02±0.19 21.587<0.001 t值18.311 32.324 P值<0.001<0.001
2.3 肩關節活動度 兩組患者治療前肩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治療4周后肩關節外展、內收、后伸、前屈活動角度均升高,且觀察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3 兩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注:對照組行常規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一號散穴位敷貼治療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50 50外展治療前76.75±12.59 76.33±12.37 0.168 0.867治療4周后128.46±27.45 154.54±33.25 4.277<0.001內收治療前17.28±3.45 17.69±3.64 0.578 0.565治療4周后28.63±5.62 35.22±6.89 5.241<0.001后伸治療前27.53±3.23 27.65±3.46 0.179 0.858治療4周后38.52±4.58 45.24±5.63 6.547<0.001前屈治療前57.63±8.24 57.34±8.16 0.177 0.860治療4周后78.93±10.47 88.67±13.58 4.017<0.001
2.4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有效方法,但手術操作會對淋巴組織造成不可逆傷害,引發術后水腫,嚴重者甚至導致感染、皮膚壞死等,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效果[6]。上肢水腫是乳腺癌術后常見并發癥,西醫中無特效治療方法,多以預防感染、消除水腫為主,無法獲得理想效果,因此臨床亟需尋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7]。祖國醫學認為“虛、瘀、濕”是導致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主要因素,水停、血瘀、濕聚、氣虛相交而致病,故治療應以調補益氣、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為基本原則[8]。
穴位貼敷為中醫特色療法,通過將藥物外敷于患處穴位,藥物吸收后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并對穴位進行刺激激發經氣產生的間接作用,從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9]。穴位貼敷治療若想獲得理想效果,藥物是關鍵,目前關于穴位貼敷的藥物選擇尚存在較大爭議。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患肢與健肢水腫周徑差值小于對照組,肩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兩組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表明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采用一號散穴位敷貼治療效果較好,利于改善中醫癥候積分與水腫程度,增加肩關節活動度,是一種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法。分析其原因為,一號散為本院特色院內制劑,方中薄荷味辛,性涼,祛風散寒;大黃味苦,性寒,活血祛瘀;當歸尾味干,性溫,活血通絡;入地金牛味辛,性溫,活血通絡、利水消腫;荊芥味辛苦,性溫,祛風解表;地膚子味辛苦,性寒,利水通淋;赤芍味苦,性微寒,活血化瘀;黃芩味辛苦,性寒,清熱解毒;白芷味辛,性溫,消腫排膿;白蘚皮味苦,性寒,祛風解毒;蛇床子味辛苦,性溫,溫陽益氣;黃柏味苦,性寒,解毒療瘡;蘇木味甘,性平,消腫止痛、行氣祛瘀;乳香味苦,性辛,消腫生肌、活血化瘀[10-11]。上述藥材合用,共奏溫陽益氣、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之效,符合該病的治療原則[12]。
綜上所述,基于中醫治療理論,加用一號散穴位敷貼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效果更佳,患者癥狀改善更加明顯,術后肩關節活動度恢復更好,且安全性較高,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