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丁蘭 谷英英 張亞容 崔鑫浩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康復科,東莞 5900;高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東莞575;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眼耳鼻喉科,東莞 5900
突發性耳聾在臨床中并不罕見,主要是指患者在沒有特殊誘因的前提下,出現突然性的神經性聽力損失所致,當其出現突發性耳聾問題以后,往往會表現出多種不同的臨床癥狀,多數患者為單側聽力下降,很多患者還會出現惡心、耳鳴、眩暈等癥狀[1]。一旦患病,將會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諸多不利影響,甚至會因此引發多種負面情緒的產生,如焦慮、抑郁等,同時也會對臨床診療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2-3]。為進一步促進患者臨床療效的提升,應當在實施治療工作的同時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工作,其中認知干預措施較為常用,通過運用該方式能夠使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有效提升,且能夠更加積極主動配合治療[4-5]。但患者往往在出院后的護理效果不佳,因而對護理效果依然會造成影響,為此本文針對社區延續護理措施所帶來的應用效果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院時間為2017年7月至2020年10月,共計納入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60例突發性耳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單雙號分組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1)納入標準:①在72 h內突然發生的,至少在相鄰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 dBHL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多為單側,少數可雙側同時或先后發生;②無其他嚴重的心、肝、肺、腎功能不全及惡性腫瘤;③可伴耳鳴、耳悶脹感、耳周皮膚感覺異常等;④患者年齡在18周歲以上。(2)排除標準:①有可追溯的明確病因(耳外傷、爆震、惡毒性藥物、明確相關的病毒感染等);②患耳伴有中耳、內耳炎癥、梅尼埃病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聽力下降;③有明確精神病類疾病。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范圍為43~77歲、年齡(54.49±2.72)歲;試驗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范圍為42~78歲、年齡(54.65±2.8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以對比研究。兩組患者對本試驗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均接受常規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采取認知干預措施;試驗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同時接受認知干預及社區延續性護理。
1.2.1 認知干預(1)健康宣教:針對疾病相關知識為患者進行普及,通過發放宣傳手冊、多媒體視頻播放或講座的方式開展;并針對患者存在的疑問予以解答,促進其認知程度的提升。(2)心理護理:患者患病后,多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多種負面情緒,會對臨床效果帶來一定的影響;此時護理人員需從患者角度出發,針對內心癥結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并加以疏導;也可列舉臨床成功案例,促進其心理狀態的良好改善。(3)日常生活認知指導:囑患者在生活中應當避免過度勞累,且在洗澡或游泳過程中應當防止耳朵進水等問題。
1.2.2 社區延續性護理 (1)成立社區延續性護理小組:針對患者疾病常見問題及護理措施進行整理。(2)公眾平臺的建立:完成建立后,由組內成員將相關內容在此平臺中進行推廣,引導患者及其家屬在出院后通過關注公眾平臺來獲取相關信息,另外還可通過建立微信群的方式為患者進行相關問題的統一解答,促進認知水平的提高,改善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1)利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緒及抑郁情緒進行評價,分值高說明患者負面情緒更為嚴重[6]。(2)針對患者出院后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若患者臨床癥狀(包括耳鳴、眩暈等)在接受護理后發生顯著改善,則可評價為顯效;若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得到良好改善,則可評價為有效;若患者未出現顯著改變,或出現癥狀加重的情況,則可評價為無效。護理總有效率等于有效率與顯效率之和。(3)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進行評價,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適應力、物質生活4部分內容,評分采取百分制,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越佳。所有患者均經過4周左右時間治療,觀察指標均采取自評方式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負面情緒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及抑郁情緒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及抑郁情緒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降低(均P<0.05),且試驗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突發性耳聾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突發性耳聾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s)
注:試驗組采取認知干預與社區延續性護理聯合應用,對照組采取認知干預措施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0 30焦慮情緒護理前65.15±3.48 65.20±3.51 0.055 0.956護理后25.65±1.41 38.06±1.44 33.727<0.001抑郁情緒護理前66.63±2.64 66.58±2.49 0.075 0.940護理后24.55±1.82 37.49±1.71 28.380<0.001
2.2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017,P=0.003),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突發性耳聾患者護理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后,試驗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突發性耳聾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突發性耳聾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試驗組采取認知干預與社區延續性護理聯合應用,對照組采取認知干預措施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0 30心理功能87.69±4.91 76.84±6.64 7.196<0.001生理功能88.53±5.01 77.79±5.44 7.954<0.001社會適應力87.78±4.26 78.49±2.64 10.153<0.001物質生活88.09±4.49 77.64±4.13 9.382<0.001
突發性耳聾在臨床中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患者多為單側發病。一旦患病,需及時治療,且在治療的同時多配以科學的護理工作,從而促進患者臨床療效的提升[7]。
現階段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經常會在常規護理的同時聯合認知干預措施,雖然患者入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能夠產生顯著的應用效果,但是往往在院外康復階段效果不佳,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再次下降[8-9]。社區延續性護理屬于一類較為新穎的護理措施,通過運用該方式,患者能夠在出院后繼續接受到來自醫護人員的關心與呵護,并且能夠利用公眾平臺獲取到更多的疾病相關知識以及護理常識[10]。再加上微信群的建立,可以使患者間隨時能夠進行病情的交流,分享科學的護理經驗,從而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更加有效地改善,促進患者護理效果及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具有較高的可行性[1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護理后負面情緒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及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綜上所述,在對突發性耳聾患者實施護理工作中,運用認知干預聯合社區延續性護理可以對其院外康復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