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旋 劉鏢水 劉慧 伍建華 林承光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放療科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腫瘤醫學協同創新中心,廣州 510060
頸動脈是頭頸部重要的血管,供應大腦前半球2/3的血液。有研究表明,放射線對血管可產生直接或間接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損傷繼而狹窄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一過性黑曚、輕癱、感覺障礙等臨床癥狀,嚴重狹窄會增加發生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卒中等[1-4]。放射治療是頭頸部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隨著放射治療技術的提高及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運用,患者的生存期明顯延長,如何減少腫瘤患者不良反應,提高其生存質量成為放療關注的重點,其中頸部放療后頸大血管損傷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后遺癥之一[5]。所以盡早診斷、預防、及時治療頸動脈狹窄,有助于提高患者后期的生存質量[6]。有研究發現,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診斷放射治療后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是其存在有創傷性,很難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7]。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磁共振成像在評估血管狹窄特異度、靈敏度以及準確度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并且還是無創性檢查,逐漸成為檢查頸動脈病變的理想手段[8-9]。為了更好地觀察頸動脈的變化,本研究對比了MR血管成像技術和常規的T1W增強序列對頸動脈勾畫的影響,以確定一種較好的序列用于臨床工作,隨訪鼻咽癌患者的頸動脈變化情況。
1.1 一般資料 收集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采用核磁定位系統進行MR掃描的鼻咽癌患者10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范圍為26~52歲,平均年齡43歲,腫瘤分期為T3N1M0/T3N2M0Ⅲ期(中國版2017版/UICC/AJCC第8版分期)Ⅰ期/Ⅱ期(CNG分期),所有患者均進行3次的MR掃描,掃描序列包括MR血管成像序列和常規T1W增強序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簽屬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0例患者都進行3次的MR掃描,掃描序列包括MR血管成像序列和常規T1W增強序列。第1次掃描為放療之前,第2次為放療結束時,第3次掃描為放療結束3個月后。掃描范圍為額竇上緣至第7頸椎,掃描層厚為3 mm。其中,MR血管成像序列在注射造影劑后頸動脈初次顯影時開始掃描,造影劑的注射量為15 ml,流速為2 ml/s,生理鹽水的注射量為15 ml,流速為2 ml/s。隨后進行常規T1W增強掃描。掃描結束之后,對2個序列圖像中的頸動脈進行勾畫,勾畫范圍為頸動脈分叉處前后6個層面,并測量頸動脈橫斷面直徑和面積。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IBM SPSS 24.0計算機數據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對2個序列的勾畫結果進行相關樣本非參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MR血管成像序列與T1W增強序列在頸動脈勾畫中的比較 在左右側頸動脈勾畫面積中,血管成像序列與T1W序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左右側頸動脈直徑中,血管成像序列與T1W序列勾畫結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后面2次掃描勾畫結果也提示2種序列勾畫具有顯著區別。見表1。
表1 10例鼻咽癌患者2種掃描序列在左右頸動脈勾畫中的比較(±s)

表1 10例鼻咽癌患者2種掃描序列在左右頸動脈勾畫中的比較(±s)
掃描序列T1W增強序列MR血管成像序列Z值P值頸動脈面積(mm2)左側45.16±19.53 46.69±22.09-2.267 0.023右側46.79±20.41 49.16±22.86-3.216<0.001頸動脈直徑(mm)左側7.96±2.54 8.58±2.80-4.167<0.001右側7.99±2.23 8.45±2.49-3.529<0.001
2.2 2種掃描序列在3個時期頸動脈勾畫大小的比較 在3次掃描中,T1W增強序列勾畫的頸動脈面積分別為(47.84±20.86)mm2、(45.03±20.60)mm2、(44.51±21.65)mm2,直徑分別為(8.41±2.43)mm、(8.11±2.53)mm、(8.44±2.73)mm;血管成像序列勾畫的頸動脈面積分別為(50.88±23.62)mm2、(49.97±25.08)mm2、(42.30±21.69)mm2,直徑分別為(8.89±2.70)mm、(8.94±2.83)mm、(8.23±2.68)mm;結果顯示血管成像序列與T1W增強序列在面積和直徑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10例鼻咽癌患者2種掃描序列在3個時期頸動脈勾畫大小的比較(±s)

表2 10例鼻咽癌患者2種掃描序列在3個時期頸動脈勾畫大小的比較(±s)
掃描序列T1W增強序列MR血管成像序列時間放療前放療30次放療后3個月Z值P值放療前放療30次放療后3個月Z值P值頸動脈面積(mm2)47.84±20.86 45.03±20.60 44.51±21.65-3.867<0.001 50.88±23.62 49.97±25.08 42.30±21.69-4.327<0.001頸動脈直徑(mm)8.41±2.43 8.11±2.53 8.44±2.73-2.648 0.012 8.89±2.70 8.94±2.83 8.23±2.68-4.788<0.001
2.3 2種掃描序列下頸動脈在圖像上的變化情況 如圖1所示,可以在圖中很直觀地觀察到勾畫出來的頸動脈邊界MR血管成像序列提供得更加清晰;如圖2所示,圖中可見MR血管序列下可清晰地看到頸動脈在放療后一段時間有較明顯的狹窄。

圖1 MR血管成像序列(A)與T1W增強序列(B)下勾畫所得的頸動脈邊界

圖2 MR血管成像序列下頸動脈在放療3個時期的變化情況(A為放療前,B為放療后,C為3個月復查)
放射性血管損傷一般情況下狹窄都較為嚴重,分布狹長,并且大部分都分布在非典型粥樣斑塊位置上(通常為頸外動脈和頸總動脈)[10]。放療使頸動脈管腔狹窄,血管損傷后頭部血流供應減少,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腦血管事件,例如頭暈、眼花、感覺障礙、健忘,但是這些早期表現都比較微弱,許多患者經常不注意這些,這就使得臨床上早發現并及時干預措施的困難增加[11]。放射治療技術在精準、精細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提高治愈率,還應該關注患者后期的生存質量。頭頸部腫瘤患者在接受頸部放療后都有發生頸動脈損傷和腦血管事件等并發癥的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后期的生活質量。因此,放療結束后定期檢測頸動脈及積極改善傳統的危險因素就顯得尤其重要。
不同的MR掃描序列對頸動脈顯示具有差異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血管成像序列提供的頸動脈邊界較T1W增強序列更加清晰,人工勾畫所得頸動脈面積和直徑較T1W增強序列大。雖然磁共振血管成像與常規T1W增強序列都可以顯示出頸動脈,但血管成像序列提供的頸動脈邊界更加清晰,而在T1W增強序列中血管的邊界模糊不清。
大部分頭頸部腫瘤患者在放療期間及放療后其頸動脈都會有一定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在接受放療后,無論是從血管成像序列勾畫出的面積大小,還是從T1W增強序列勾畫出來的面積大小都表明頸動脈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狹窄。有的研究報道放療后頸動脈損傷而導致其狹窄僅僅在放療結束后的1~2年內就會出現,隨著患者放療結束后生存期的不斷延長,頸動脈狹窄的發生概率明顯的增加[12],該結果與本研究結果極為接近。So等[13]在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檢測放療后的鼻咽癌患者和未做放療的患者內膜厚度,發現前者內膜明顯增厚,其中內膜厚度是用來反映頸動脈放射性損傷的又一重要依據,并且與頸動脈狹窄是屬于正相關的關系,即放療后的鼻咽癌患者頸動脈發生了狹窄,這一結果亦與本結果高度相似。Lam等[14]研究了71例做完放療后4~20年的鼻咽癌患者和51例診斷為鼻咽癌患者但未做放療的患者,經分析發現,有78.9%的患者在放療后發生了頸動脈狹窄,在未做放療患者中只有21.6%發生了頸動脈狹窄。并且在71例放療組中發現有2/3的患者頸動脈的狹窄程度是超過了50.0%,而未做放療的患者中沒有一例頸動脈狹窄是超過50.0%。這一研究與本文結果是大體一致的。頭頸部患者在放射治療期間頸動脈彈性隨放射劑量的增加而下降,放射治療結束后頸動脈彈性保持相對穩定,且至放射治療后3個月時頸動脈彈性仍未能得到改善[15]。
綜上所述,在頸動脈勾畫中,MR血管成像技術具有較明顯優勢,該技術可用于定期觀察鼻咽癌患者頸動脈的變化情況。對于放療損傷較大的患者可以提前進行臨床干預,以減少后期不良反應。積極開展針對危險因素的防治以及進行臨床與基礎相結合的前瞻性干預對照研究來探究發病機理、預防措施和早期檢測方法將成為這一研究領域的重點。然而,本研究由于納入樣本量較少,且隨訪時間相對較短,可能難以全面反映放射治療對患者頸動脈狹窄的影響,尚待進一步加大樣本量及加長隨訪時間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