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行 溫昌明 孫軍 高軍 陳笛 劉義鋒 汪寧 王彥平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介入病區 473000
后循環腦梗死(PCCI)臨床表現較為復雜,但梗死部位較為特殊,預后通常較差[1]。因此,早期對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的預后進行評估尤為重要。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可對T淋巴細胞、小膠質細胞起到趨化作用,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缺血修飾白蛋白(IMA)在腦組織缺血時,由人血白蛋白N末端發生乙?;纬?,與組織缺血密切相關[2-3]。鑒于此,本研究就血清MCP-1、IMA水平對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影響做以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擇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08例PC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齡范圍為38~60歲,年齡(48.78±3.51)歲;病程范圍為4~23 h,病程(10.24±2.46)h。納入標準:(1)符合《神經病學》[4]中腦梗死診斷標準;(2)經血管造影檢查明確為PCCI;(3)擬行血管內介入治療。排除標準:(1)存在其他部位梗死或顱內占位;(2)靶血管直徑>1.5 mm;(3)近期內使用過抗凝藥物治療或凝血功能異常;(4)合并嚴重臟器功能衰竭;(5)預計生存期<3個月?;颊吆炇鹬橥鈺?;本研究經南陽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1)血清檢測方法:入院當日或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處理(3 000 r/min,10 min,離心半徑8 cm)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MCP-1、IMA水平;(2)治療方法:血清檢測后24 h內在全身麻醉下行血管內介入治療,手術操作嚴格按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2018》[5]進行,術后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療;(3)預后評估:通過門診隨訪至治療后3個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6]評估患者預后,mRS評分<3分為預后良好,評分≥3分為預后不良。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血清MCP-1、IMA水平對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影響;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得到曲線下面積(AUC),分析血清MCP-1、IMA水平對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預測價值,AUC<0.5無價值,0.5~0.7價值較低,>0.7~0.9價值中等,>0.9價值高;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預后情況 血管內介入治療后3個月,108例患者中預后良好55例(50.93%),預后不良53例(49.07%)。
2.2 血清MCP-1、IMA水平比較 預后不良組患者血清MCP-1、IMA水平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后循環腦梗死患者血清MCP-1、IMA水平比較(±s)

表1 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后循環腦梗死患者血清MCP-1、IMA水平比較(±s)
注:MCP-1為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IMA為缺血修飾白蛋白
組別預后不良預后良好t值P值例數53 55 MCP-1(ng·dl-1)16.83±2.95 13.76±2.18 6.166<0.001 IMA(μg·L-1)10.95±1.85 8.62±1.67 6.876<0.001
2.3 血清MCP-1、IMA水平影響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將治療預后作為因變量(1=預后不良,0=預后良好),血清MCP-1、IMA作為自變量(均為連續變量),經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MCP-1、IMA可影響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均OR>1,P<0.05),見表2。

表2 血清MCP-1、IMA水平影響108例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4 血清MCP-1、IMA水平對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預測價值 將血清MCP-1、IMA水平及聯合檢測作為檢驗變量,將治療預后作為狀態變量(1=預后不良,0=預后良好),繪制ROC(圖1),得出血清MCP-1、IMA水平及聯合檢測預測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AUC>0.7,具有較高價值。見表3。

表3 血清MCP-1、IMA水平對108例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預測價值

圖1 血清MCP-1、IMA水平預測108例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ROC
血管內介入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重要手段,可在短時間內恢復缺血組織血流灌注,但由于PCCI患者后循環缺血較為嚴重,可引起腦干、丘腦、脊髓上段等部位血流中斷。靳穎等[7]研究中,42例PCCI患者經血管內介入治療后預后不良率達50%。本研究結果顯示,108例患者經血管內介入治療后,預后不良率為49.07%,與上述研究結果相近,提示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的預后較差。因此,早期評估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的預后,可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血清MCP-1、IMA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初步推測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受血清MCP-1、IMA水平影響,且經logistic回歸分析進一步證實。分析原因在于,MCP-1主要由單核細胞產生,可促使T細胞浸潤、遷移,并對單核細胞起到趨化作用,誘導白介素-6、白介素-1等多種炎癥因子釋放,加重局部炎性反應,從而損傷神經細胞、腦組織;而當腦組織缺血時,MCP-1可趨化單核細胞至缺血組織處,并上調黏附分子水平,加重腦組織缺血程度,導致腦組織損傷較為嚴重,從而影響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8]。由于PCCI患者腦缺血組織中三磷酸腺苷生成減少,無氧代謝產物堆積,可導致局部pH值降低,引起游離鐵離子、銅離子大量釋放至血液循環后,氫氧根離子形成,對腦組織結構造成損害,促使人血清白蛋白N末端氨基酸缺失、乙?;?,而形成IMA[9-10]。因此,IMA可反映PCCI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腦組織缺血程度越嚴重,IMA水平相對越高,則預后越差。最后繪制ROC得到,血清MCP-1、IMA水平及聯合檢測預測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的AUC>0.7,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當MCP-1達14.995 ng·dl-1時、IMA達9.890μg·L-1時,可達最佳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PCCI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受血清MCP-1、IMA水平的影響,且可根據上述指標水平預測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