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指出,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論據不恰當,偏離立意,自然沒有說服力。“金素材,好作文。”如何在寫議論文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素材運用的精準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審透題目,是精準運用素材的前提
審題立意的精準性,是用好素材的前提。要做到作文素材運用的精準性,第一步就要吃透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然后才能把握選材的方向。立意與選材是緊密聯系的,鮮明的論點要有充分的論據來支撐。立意是素材運用的指揮棒,立意錯了,再新穎的素材也是無效的,更談不上恰當、精準性。
如高州市2021年9月高三第一輪復習調研考試作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跳水女子10米跳臺決賽中,中國代表團年齡最小的選手全紅嬋奪得金牌 ,她跳的五個動作,有三個得了滿分,總成績也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東京奧運會上,很多“00后”運動員已經站到了舞臺的C位,比如射擊運動員楊倩和體操運動員管晨辰。
全紅嬋在接受采訪時說:“跟誰比賽都一樣,不管怎樣,都是要跳好自己。奧運會也就是跳五個動作,想好每一個動作,把自己的動作跳好就行了。”
央視主持人康輝評論道,在很多人眼中,他們可能還只是個孩子,但一個孩子的表現值得學習,一個孩子的話也值得拿來和大家共勉。不管是誰,也不管是什么年齡,做最好的自己不就是最棒的嗎?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驗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這則材料比較新穎,貼近生活和時代。年僅14歲的全紅嬋在東京奧運獲得跳水冠軍,一舉成名,成了網上的熱搜,也成了不少年輕人關注的對象。盡管材料熟悉新穎,但個別學生在審題立意方面還是跑偏了,如《向他人學習不分年齡》《別讓年齡成為“絆腳石”》《年齡不應是限制》三篇文章的立意方向放在全紅嬋的年齡上,而不是在于她說的話以及康輝對她的評價。其實,這則材料的立意方向已有明顯的提示語“做最好的自己不就是最棒的嗎?”這是材料的關鍵句。材料的目的在于引導我們學習奧運健兒的良好心態和拼搏精神,不負青春,逐夢前行,做最好的自己。很明顯,立意與年齡無關。根據材料的意思,立意的方向有:①做最好的自己;②戰勝自己,實現夢想;③向奧運健兒學習,做最好的自己。正確立意,是素材精準運用的前提。
如何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提煉材料的正確主旨,抓住材料的關鍵句、關鍵詞是根本。其實,大部分的材料都暗含有主旨的蛛絲馬跡。如2021年新高考全國Ⅰ卷高考作文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該句可以說是材料的關鍵句之一,提到了體質由弱到強的轉化過程,由此可以得出立意的方向,個人學習、品性、思想等方面的弱強轉化。把握好材料的主旨立意,選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寫出離題作文。
二、積累材料,是精準運用素材的基礎
積累大量的材料是精準運用素材的基礎。在初高中課本,學生接觸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名人,如孔子、魯迅、卡夫卡等。對于這些人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其人生經歷入手,掌握其重要的家庭背景、經歷,以及分析其品行所包含的人生意義。另外,還要熟記并理解他們具有代表性的語句,并弄清其蘊含的思想意義。
1.同一課文素材多角度分析
每一篇課文的主題立意幾乎都可以以多項選擇的形式出現,教會學生靈活運用課文的素材,可以使學生作文訓練獲得較好的效果。如:荀子的《勸學》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積累素材。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適用于以“學習”“超越”“進步”等為主題的作文。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適用于以“學習與思考”“反思與進步”等為主題的作文。③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適用于以“積累”“量變與質變”等為主題的作文。
2.不同課文素材分主題整理
能夠選入課文的文章說明其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大多數課文老師都講解過,學生熟悉。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分類整理,可將其分為“逆境成才”類、“誠信友善”類、“機遇與挑戰”類等。如以“逆境成才”類為主題的作文,可選用的課文素材有: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史記》、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課文素材分主題整理,便于寫作時提取、運用。
要使素材運用得心應手,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少不了的。除了推薦的課外閱讀篇目以及背誦篇目外,還可向學生推薦閱讀《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雜志,以及觀看有關社會熱點的新聞、文化節目,如中央臺的《新聞周刊》《十大中國感動人物》《詩詞大賽》等。
三、精心挑選,是精準運用素材的手段
掌握了“海量”的材料,如何用好、用準素材,才是作文提質的關鍵。選材要“精”,就是選取那些最有代表性、最有說服力、最能有力揭示事物本質的材料來做論據。比如同樣為證明“愛國”這一主題,但論證的側重點不一樣,那么選用的典型事例就會不一樣。
側重于威武不屈,忠貞愛國: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面對著威逼利誘,乃至生命威脅,但他依然“杖節牧羊”,始終不肯放下象征尊嚴的漢節。《蘇武傳》曾記載,面對匈奴的誘降,蘇武大義凜然地說:“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鏗鏘的言語反映出蘇武濃厚的愛國情感。
側重于愛國愛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歐陽修《岳陽樓記》中的名句。這篇文章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但仍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但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
下面是一位同學論證以“氣度、寬容”為主題的議論段,你覺得文中的用例好不好。如果不好,請試作修改。
我們班有一男生,因在上學途中幫助一遭遇車禍的老人而遲到,面對同學的不理解。他沒有埋怨,爭辯,而是固守自己的善心,這不也是一種氣度嗎?
作文所舉的事例無法辨別其真假,更無典型性代表性可言,大都是根據臨時需要胡編出來的,缺少真情實感,缺乏說服力。有關寬容的典型事例很多,如廉頗的“負荊請罪”“管鮑之交”以及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這些素材更切中“寬容”這個點。
審透題目,積累素材,精心挑選,一步緊扣一步,只有這樣才能精準運用素材,才能使文章論證有力,才能寫出有的放矢、切合題意,論證充分、擲地有聲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