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璇
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首個中國骨質疏松癥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國內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患病率達到19.2%,女性患病率更是高達32.1%。女性在絕經后,此病的患病率約為男性的5倍!
骨質疏松與女性雌激素水平與有關
雌激素對女性骨質疏松有著極大的影響。雌激素能夠推動鈣的沉積和骨的生成,從而確保骨量維持在合理范圍。若雌激素下降,特別是雌激素長時間處于極低情形,就會喪失對骨量的保護功能,導致骨的損壞加大,骨量漸漸下降,進而引發骨質疏松。
1.雌激素過低狀態的最常見情形:絕經。隨著女人變老,卵巢中的卵泡枯竭,產生的雌激素過低,難以引發月經,結果就出現了絕經。通常出現于50歲左右,直到人生的盡頭。在絕經的頭幾年,女性會出現雌激素逐步下降的趨向,骨量亦迅速降低。由此導致了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患病率上升的現象,在80歲時甚至達到80%。
2.雌激素過低狀態的又一情形:早發型卵巢功能不全。早發型卵巢功能不全(英文簡寫POI)亦是雌激素過低狀態的一種情形。卵巢早衰的患者因為雌激素低狀態提前出現,導致骨量更早下降,患上骨質疏松的時間也相應提前了。
3.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用于治療時。促性腺激素所釋放出來的類激素物質,叫作GnRHa,較為普遍地應用于婦產科,可用于輔助生殖,治療子宮腺肌病、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患有子宮腺肌病抑或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更是需要長期使用。GnRHa能短暫抑制卵巢的功能,導致雌激素過低,患者在治療階段會產生和絕經綜合征相似的癥狀。若長時間使用,比如半年以上,雌激素過低狀態會導致骨量降低。雖然停止使用后可能有所恢復,但無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此外,絕大多數女性都要經歷妊娠、分娩、哺乳的過程。身體健康的女性在分娩后,幾乎都存在鈣量不足的問題。這是因為在懷孕階段,母體要向胎兒輸送50克的鈣;分娩后經過6個月的完全哺乳,母體又利用乳汁向嬰兒輸送50克的鈣。這就使得母體的骨鈣大量流失,約達自身鈣量的7.5%。因此,女性生育的孩子愈多、生育間隔時間愈短,患骨質疏松癥的風險愈高。
女性如何預防骨質疏松
1.需從青少年做起。骨質疏松癥的一個嚴峻后果是脆性骨折,常見部位為前臂遠端、髖部、椎體、肱骨近端足踝、骨盆與肋骨等。如果出現脆性骨折,再發骨折的風險會明顯上升。髖部骨后1年內,約20%的老年患者可能因并發癥而喪生。即便手術成功、順利康復,仍有近一半的患者留下殘疾,生活難以自理,生活品質顯著降低。身體的骨量變動經歷了上升、升至高峰、再慢慢下降的歷程。所以,防止骨質疏松的要訣就是爭取盡可能高的峰值骨量,降低以后骨量流失的速度。因此,防止骨質疏松癥需從兒童及青少年時代做起,在人生的其他階段亦不可含糊。
2.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重視營養。通過飲食攝取足夠的鈣及蛋白質,對于骨骼的強健大有裨益。妊娠、哺乳期女性及中老年女性宜常喝牛奶,必要時增補鈣劑。此外宜低鹽飲食,防止攝取過多的食鹽導致骨骼加速流失鈣質。②充足日照。將皮膚暴露在太陽光下,能夠加速合成身體里的維生素D,對鈣的吸收大有幫助。維生素D充足有利于強筋健體、調節身心,還可以預防一些其他疾病。③規律運動。運動有利于維持肌力正常,促進骨骼健康,亦可完善身體的平衡能力,提高靈活性,降低摔跌風險。若體質不佳,可適當降低運動強度,進行力量訓練,比如腿部的屈伸、胳膊上舉及鍛煉腰肌等。④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不要攝取大量的咖啡等刺激性物質,等。40歲之后要關注骨質疏松癥的篩查,如果骨密度正常,可在5年之后再查。處于絕經期的女性,建議每年檢查1次骨密度。
若已經確診骨質疏松,可遵醫囑規律服用維生素D及鈣劑等補充劑,同時實施抗骨質疏松的藥物治療,以加強骨密度,減少骨折風險,增強骨骼健康。